2020-04-02
建盏知识
在建阳水吉镇池中村大路后门和源头山出土的黑釉建盏中,束口盏占26%,比例仅次于敛口盏位居第二。而流传至日本的建窑精品“曜变”、“油滴”等天目,也主要以束口盏器型为主。这一圈内凹的的束匝线,是建盏束口造型的特征,也是建盏束口型设计的精妙之处。其实这条看似简单的束口线,背后实则大有文章!
束口盏的盏口大都有一条“束口线”,口沿以下大概1厘米处的部位,有一道凹槽,凹槽不深,但可以明显看出。这就是束口线。它的出现,可不只是为了美而已,更是一种技术性、实用性的设计,如果古代可以颁奖的话,设计出这个器型的匠人,应该颁给他一个设计大奖。
烧制建盏时温度通常在1300度以上,如果烧制的瓷器器型胎底厚,口沿较薄,那么该瓷器的口沿就容易在高温中变形失圆,极有可能与盛放瓷器的匣钵烧结在一块。而古人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拉坯的时候,在建盏的口沿部分加上一圈较厚的箍,来达到降低烧制变形的概率,增强口沿的效果。用手指拉出凹槽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提升了产品质量,使成品率得到提高。
另外,宋人点茶时,不能将茶汤注满到口沿的位置,要是茶汤注入过多,那么在环回击拂,搅拌茶汤的时候必然会将茶汤溅出盏外。束口处的凹槽在茶汤旋转流动的高点改变了茶汤的流向,有效防止了茶汤外溅,并且降低回流的速度。
按照前述宋徽宗 《大观茶论》之点茶法,注汤有七注之说,而在注汤过程中,随着注汤次数增加,茶筅的搅动渐趋缓慢,在整个过程中,点茶者始终要运筅搅拌茶汤,观察茶色,七次之注的多少、间隙,时刻在点茶者的观察与控制之中。由此可见用一圈凸起的束口线作为注水的最终标线而提醒点茶者。
由此看来,束口线的主要功用是止溢,这条线不应该叫”注水线“,而应叫”止溢线“则更恰当些。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