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首页

你不能不知道的吴经提梁紫砂壶

2021-06-18   紫砂知识

  关于紫砂壶,很多人偏爱提梁壶式,而提梁壶式中除了我们熟知的洋桶外,还有这一款你不能不知道的吴经提梁紫砂壶。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明武宗朱厚照以征讨朱宸濠为名南巡,皇帝南巡可是个了不得的大事,要知道,明朝素有“天子守国门”之说,多数皇帝都是都是北伐,南巡的正是少之又少。对于这次南巡,陪都南京自热格外忙碌,因为南巡的最终目的地就是南京。朱厚照从保定过过济宁经徐州,再由清江浦到扬州。而南京这边自然要人打前站,此人就是司礼监提督太监吴经。


张敏《吴经提梁》你不能不知道的吴经提梁紫砂壶


  吴经这人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据查吴经为司礼太监,正四品官职,明朝自英宗之后,皇帝多懒于朝政,大权逐渐为宦官掌控,这也算是明朝中后期一大特色了。而吴经作为四品宦官,又在地方,自是飞扬跋扈!而此次趁皇帝南巡,一番搜刮自然也不在话下!

  至此年间,紫砂壶在明朝已逐渐兴起,有文曰: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以本山之土砂,能发真茶之色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在饮茶方式转变的的时代,紫砂壶宜茶的功能刚刚为世人所知,从煮茶工具发展为沏泡的茶壶,其珍贵之处可想而知。虽那时紫砂壶刚刚进入大众视野,但独特的功能作用,使得其价值已不是一般人所能使用。这是这种供求关系,是的名家制作的紫砂壶,更为珍贵。而以吴经的所作所为,收藏几把紫砂壶也是情理之中。


张敏《吴经提梁》你不能不知道的吴经提梁紫砂壶


  再来看这把壶,该提梁壶属于紫砂史早期的作品。壶体量较大,胎质近似缸胎,而质地较细,壶面粘附着“缸坛釉泪”,色泽呈肝红,球腹,平底,矮直颈,圆平盖,葫芦状钮,无子母口,弯流。流与腹间贴塑柿蒂装饰纹。倭角式高提梁,后部内有一拴绳系盖的小系。壶盖背面有简单的十字形筋,这表明当时烧制紫砂器仍没有另装匣钵。
  此壶被发现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众所周知,古代人对陪葬品都是很看中的,陪葬的一般都是死者生前最珍爱之物,可见这把提梁壶的意义了。

  这把提梁壶制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份,此时紫砂壶刚刚兴起,为世人所知,制作技艺和手法都显得比较简单。同时这个时间段也是中国人饮茶方法变化的阶段。那这把壶的对紫砂研究的意义就非比寻常了。


张敏《吴经提梁》你不能不知道的吴经提梁紫砂壶


  时间流转了几百年,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吴经是怎么得到这边壶的,却因为他的贪婪,保全了这把壶的最初形态形态,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紫砂壶的起源与发展。这是司礼提督太监吴经怎么也无法想象到的吧。
  现代紫砂艺人张敏老师所制的《吴泾提梁》壶式,造型丰满,腹提得起来,底收得有力,提梁高度适宜,恰形成虚的空间以缓冲身桶的厚重,给人一种沉稳博雅的韵味,和明式家具的凝重简洁之气相通。

  壶上诸多细节也显示着中国传统审美的趣味,比如流与身桶采用接榫法粘接,在流的根部与壶的腹部相接处贴塑了四瓣柿蒂纹片,这样既使榫接更为牢固又掩盖接痕,美观大方。


张敏《吴经提梁》你不能不知道的吴经提梁紫砂壶


  最使整壶增色的是倭角式海棠形提梁,它比例协调、简洁有力,像极了明式家具里的罗锅枨。

  不知是否打动了你?


张敏《吴经提梁》你不能不知道的吴经提梁紫砂壶

福道堂紫砂微信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