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本山绿泥的紫砂壶,它那种清新淡雅的颜色看起来就觉得非常舒服,稍加泡养过后就会变得更加有质地和光泽,十分养眼,说它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更是毫不夸张!
当然,对于本山绿泥,相信也有很多壶友,不是那么地了解,小福今天总结了几个众多壶友的常见的小问题,给大家解惑一下呀!有不同见解的朋友也可留言跟我们多多交流哦!开始喽!
本山绿泥,总是那么让人惊艳
何为绿泥?
绿泥其实是属于粉砂质泥岩,是以矿料外观呈色命名的一个大类。矿料呈致密块状结构,含矿量极少,以泥中泥的形式产出,矿料表面有油脂般的光泽,基本呈绿色调。绿泥矿料的种类很多,根据开采矿区及矿层的区别具有多种不同的外观特征及烧成效果。
何为“本山”?
我们总是听到说本山绿泥,本山段泥,“本山”究竟是指什么?其实本山,就是指黄龙山,因黄龙山的矿料品质最好,随着紫砂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一些非产自黄龙山的紫砂矿料(主要出产于也属丁山的川埠、湖父等地)也开始使用,但为了加以区分,就把黄龙山出产的紫砂泥称为本山泥料。
而本山绿泥则是呈淡绿色致密块状,烧成后呈浅黄、米黄色,高温烧制时泛青绿色。
本山绿泥,总是那么让人惊艳
本山绿命名中的“绿”并不是因为烧成后色泽泛绿。早期,很多人误以为,紫砂泥全是以烧成后的色泽为起名依据。其实不然。在古代,紫砂泥的称谓有一些是由挖矿的人根据矿料的色泽命名的,并不是矿料烧出来是什么颜色就全叫什么颜色,本山绿原矿料成灰绿、黄绿色,因此才被叫作本山绿。
本绿为什么总是让人惊艳?
首先,这种泥料是十分珍贵的。因为本山绿泥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的共生矿层中,仅仅只有数厘米厚,位于紫泥泥层中间,或紫泥与其它泥层之间的一层夹脂(也称绵头),产量非常少,可遇不可求,开采不易。
其次,本山绿泥制壶不易。这种泥料原矿中的石英含量很多,但黏土成分却很少,烧结温度较高,胎质也会相对疏松,容易开裂,十分不易烧成,且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本山绿泥,总是那么让人惊艳
烧成后颜色一般情况下多数呈黄色相,带有青色,呈现出冷色调;而制作及烧制时泥性又诡谲多变,对制作工艺要求非常高,非高手不可为,同时烧成温度范围又很窄,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开裂等人力不可控的缺陷。
当克服了这些不可控的因素后,展现给壶友面前的紫砂壶,往往都是可称为绝绝子的。与此同时,因为窑温的不同,色泽可能也会有着些许的差异,大家需切记一点:本山绿泥的烧制出来的紫砂壶无论如何都不会呈现出绿色的,如果,你看到了绿色又称其是本绿的紫砂壶,基本就可以断定是添加了颜料。
本山绿泥,总是那么让人惊艳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椀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这是唐人元稹写给茶的热烈情话,中国,是茶的故乡,而宜兴又是紫砂壶的故乡,夏日将尽,品茶之时,选上一把自己喜欢的紫砂壶,窗前小坐,慢慢体味茶与紫砂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一切原来都是那么奇妙,让你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