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7
紫砂文化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
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顾景舟做壶60余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国诸名家,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器必精心构撰,出手皆成华章,形成了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他视紫砂为生命,承前启后,融古铸今,一改清初以来紫砂壶纤细繁琐、堆砌繁华之气,追求壶体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注重造型的简朴大方,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寸壶竟有斗米贵”的声誉。顾景舟将其紫砂生涯总结为少年仿、中年创、晚年变三部曲。
17岁的顾景舟中辍学业,面临人生道路的新选择。他选择了紫砂,这是祖母邵氏家族历代从事的职业。他学艺是下了决心的。他学艺不久,就在自号墨缘堂的小书房里刻了“墨缘斋景堂制”、“墨缘斋制”及“武陵逸人”等几方印章,盖在自己制作的壶上。此举表明了他与读书进身之道的诀别,从此涉足紫砂,但他也立下了高远的志向,要做一个有文化的紫砂艺人。
少年仿、早年他从仿制历史名作入手,奠定了高起点的技艺基础。为探究紫砂工艺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脉络,他专注于紫砂技艺的研究,抄写明清陶瓷著作《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在众多的艺术流派中,顾景舟注重仿制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他根据自己的工艺实践经验,结合文献材料,总结研究出明代时大彬改革紫砂工艺,使紫砂走向精雅的成就,厘清了紫砂工艺发展的历史头绪。他特别钟爱邵大亨的古朴与端庄,“自习艺开始,以之为毕生孜孜于斯道的技艺上的楷模,揣摩端倪,悟其真谛,遂以奠定基础。”他仿大亨的仿古壶就深得神韵。他最为推崇大亨壶“质朴典雅的大度气质,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适用,又表现出技巧的深刻”。《紫砂陶史概论》在顾景舟其它砂壶中同样贯穿着大亨壶的这种精神。
50年代中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高庄教授来到紫砂厂。他是有手艺的教授,顾景舟是有文化的手艺人,两人惺惺相惜,结为莫逆,提璧壶就是两人合作设计的。顾景舟在高庄教授的设计基础上,反复琢磨,打了小样带回家中修改,历时三个月,终于完成了提璧茶具的从纸面到立体的设计制作。提璧壶充分运用紫砂材料的质感美和拍片成型的工艺方法的魅力,结构严谨,线面明快简洁,刚柔并济,工艺周正,营造了气韵素雅深沉的中国气质。1979年邓颖超访日时将这套茶具做为国礼送给日本首相;1992年邮电部发行紫砂邮票,四枚中只有提璧壶是现代作品。顾景舟曾多次做过此壶,每次都有新感觉,有人称此为炼剑,不断冶炼才能得到名剑。雪华壶也是他中年时期的创作,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块面分层次组合垒压,突出六方横直线条的魅力,造型上疏密张弛,皆有章法,技艺精到,器型完美。
思逸 汤宣武
晚年的顾景舟,总结出壶艺创新要有形、神、气三要点,同时强调“如果没有轮廓、线条、体积、比例的学问,没有基本功扎实而又灵巧的双手”,要抒发情感,“再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他一再重申工艺技术基础的重要。
顾景舟的一生,早年遭遇天花,晚年失侣,这些困难却从未让他离开过热爱的紫砂艺术。他在晚年作此乐提梁壶,“不圆而圆,不方而方,智欲其圆,行欲其方。刚柔并济,允克用藏。”他将此铭刻于壶上,是一种对于中国传统造型精神的总结。他晚年在紫砂艺术领域的成就,已得出神入化的造型之法和工艺之法,此中有乐,可怡天年。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