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7
紫砂文化
紫砂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历代文人雅士的参与和推动,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从而提升了紫砂的造型和装饰艺术,赋予作品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紫砂陶泥质温润古朴,色泽沉稳有致,可塑性很强。早在唐宋茶文化兴盛时起,文人们就视壶为品茶的重要工具。北宋诗人梅尧臣用“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玉无瑕”的诗句来赞美它。欧阳修赏茶诗中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之句,对紫砂极尽推崇。苏东坡择居蜀山时,留下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名句,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人创作的“东坡提梁壶”就是对这位先人的怀念。
据现存实物及文献资料记载,四百多年以来,名公显宦、骚人墨客以不同形式参与紫砂艺事的有数百人之多。他们到宜兴定制砂壶,或请名师到府邸制作,有些还自定式样,或自拟铭文。其中,较著名的有陈继儒、董其昌、郑板桥、陈曼生、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唐云、冯其庸、亚明等,而影响较深远的则首推陈曼生。这对扩展和深化宜兴紫砂的内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种现象在其他工艺领域是非常罕见的。
一品红 沈俊
陈鸿寿(1777〜1822),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人,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善画山水,讲究简淡意远、疏朗明秀效果,诗词文赋造诣精深。他一生酷爱壶艺,是一位杰出的陶艺设计家,曾设计壶样十八式,并多与杨彭年兄妹和邵二泉等人合作。他设计的壶型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气,为前代所没有,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欢,被称为“曼生壶”,使紫砂造型装饰工艺别开生面,进入了新的境界。“名工名士,允称双绝”,“壶随字贵,字依壶传”即由此而来。
陈曼生开创了紫砂壶的书刻装饰,曼生壶铭极富文字意趣,格调清新、生动,耐人寻味。至此,中国传统文化的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内涵风格在陈曼生手中才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建国以来,不少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书画家、作家爱好紫砂,且参与紫砂壶创作的热情不减,他们与艺人们切磋、合作,对于将紫砂艺术推向更高境界功不可没。紫砂陶在一定程度上是热衷文化的艺人与挚爱陶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两者互动,凸显出人文底蕴。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