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乃中国宜兴特产,也许一些国人还没用过,可它早已名扬海外。
宜兴紫砂大量出口到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称为“南洋生意”,有的销往印度、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紫砂的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杨喜雨《洋桶》】
十七世纪,宜兴所产的紫砂器,便由葡萄牙商人输入欧洲,被外国人称为“红色瓷器”或“朱泥器”。
由于紫砂与从美洲输入的印第安人所制的陶器“普加乐”极为相似,所以把它叫做“帛加拉”,在欧洲各地备受欢迎。从此,源源不断地从中国定购朱泥器, 甚至在法国还出现赝品。德国人约翰·佛烈德利希·色特格尔还仿制成功“红色瓷器”,并于1708年写了一篇文章《朱砂瓷》,足见紫砂的声誉之隆。

【邵顺生《道德》】
《明代陶瓷之时代情形》一书中指出:“宜兴输往欧洲的陶瓷数量极为可观,出口到欧洲,深得欧人的爱好。”当时,紫砂壶销往英、法、德、意等国,称为“西洋生意”。
1935年“中国艺术伦敦国际展览会”上,曾展出英国人大维德收藏的时大彬壶、陈鸣远壶以及清乾隆时的陈觐侯制红砂觚式瓶、陈滋伟制梅式笔架等。
【黄丽萍《南瓜》】
明清时期传入日本的宜兴紫砂壶很多。日本人奥兰田于
1874年编著的《茗壶图录》里,收集了
32件名贵紫砂壶图片资料,其中有明朝万历年间李仲芳所制的壶,明末陈和之的壶、清初陈鸣远的仿古壶,还有清嘉庆二十三年(
1818年)的梨皮泥壶等。奥兰田认为阳羡砂壶
“名于天下
”,而且
“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
”。在日本,尤其重视煎茶的小茶壶,凡刻有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等名字的,都受到珍爱。
【许卫中《仿古》】
除了紫砂壶之外,从清乾隆年间传入日本的紫砂花盆,数量也很可观。据武内猛马和村田圭司编著的《盆栽钵和水盘》一书所述,各式紫砂花盆为数不少,主要品种有红泥长方圆角盆、朱泥绘画长方盆、红泥长方四角内凹盆、梨皮泥长方袋式盆等,有的还分别刻有
“寄石山房
”、
“荆溪水石山人
”等铭款。这些花盆有着广阔的市场,受到盆栽爱好者的喜欢。
【王福君《福旺八方》】
日本在万延、文久时代(
1860年~
1863年),有个贵族叫平野忠司,很喜爱紫砂茗壶及朱泥盆,他鼓励日本人在常滑市仿制朱泥器。到明治十年(
1878年,清光绪四年),日本人鲤江高须派人到宜兴,聘请紫砂艺人金士恒到日本常滑市传授紫砂陶制作技艺,并由鲤江方寿、杉江寿门、伊奈长三寿三人跟随金士恒学艺。从此,这些类似紫砂器的产品被称为
“常滑烧
”,同时,把金士恒视为鼻祖,至今供奉他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