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首页

实力派蒋超《汉瓦》

2019-02-14   名家壶语

汉瓦是 “曼生十八式”之一,其古朴的风韵与浩广的气度,深受后人的喜爱与推崇,是众多资深爱壶之茶友几案桌台上必不可少的品茗兼把玩、观赏、收藏神器。以代表着中国古典建筑艺术辉煌成就典范的秦砖汉瓦为灵感,使得汉瓦壶周身洋溢着古朴与辩证的睿哲之美。


汉瓦壶整体简洁明快,摒除了繁琐陈旧的装饰式样。蒋超老师在传统壶型的基础上,经过实用改良,使其身型略矮,呈直筒形,给人以从容大度的君子仪表气概。它仿佛带着秦皇汉武时的雍容气度,穿堂过殿,端坐于茶盘之中。





直流昂扬

流淌着千年的骄傲

耳把蜿蜒

诉不尽朝代的更迭


一弯桥钮

似从飞檐斗拱而来

厚实古拙

氤氲着岁月变迁






“中淡闲洁,韵高致静”,语出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意指中和恬静而悠闲洁净,韵味高雅使人宁静。茶饮清新雅逸,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符合佛道儒“内省修行”的思想,也与汉瓦壶的气质十分搭调。


刻绘的老者席地而坐,摇扇置于一旁;闭目拢手,安详宁静,颇有“中淡闲洁、韵高致静”之感。作者用刀简练利落,刻划鲜明,寥寥几笔将老者的胡须髯发、衣袂神情展现在方寸之地。


模仿、借鉴古代器物造型进行紫砂艺术造型创作也正是历来匠工艺人常用的重要手法与传统,汉瓦壶蕴含的大气素朴以及大巧若拙的传神壶韵,以及被赋予的“随缘而放,心安是家”的悠悠禅意,使其注定成为可以流传弥久且不为时迁的经典之作。





本山绿泥


蒋超老师使用纯正本山绿泥来表现汉瓦壶的清雅婉约。本山绿泥是紫砂传统泥料之一,特指出产于黄龙山、矿料开采出来呈现绿色的单一紫砂矿源。其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古名“梨皮泥”,又被称为黄龙山之“龙筋”,矿料仅数厘米厚,非常稀有而难采。


本山绿泥含石英偏多,吸附水份相对偏多,在挥发过程中造成坯体的收缩大,烧制中极容易开裂,故其不易制大件产品,仅有小件。业内有句话叫“不碰朱勿碰绿”,意指不会做朱泥壶的人别碰本山绿泥,可见其泥性难掌握,烧制成功率之低。


蒋超老师家藏的本山绿泥胎质细嫩,又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陈腐,是以这款《汉瓦》虽是古意盎然,但以手触之,却宛若婴儿肌肤般丝滑润泽,仿佛从骨质里透出来,极适宜把玩。本山绿泥泡养所需日长,一旦养成其包浆,有一种特别润糯的感觉,如玉脂般的滑亮,十分惊艳。



这款《汉瓦》思致渊雅、融古纳新,既继承传统器型质朴大气的前朝遗韵,又具备现代实用品茗良器的精工细作,使用起来顺手方便;用料纯正上乘,刻绘高雅富艺术性,绝对是案头茶几的上上之选。






蒋超

国家工艺美术员

青年陶艺家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从小耳濡目染紫砂壶艺,天赋悟性极高。2003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受过学院派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的专业学习,学历背景丰富。他曾追随多位紫砂工艺大师学艺,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在艺术创作上追求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作品高雅大气、注重内涵、清新脱俗,深受海内外壶友藏壶好评。


2006年创立爵艺轩紫砂工作室,致力于紫砂设计创作研究。他坚持全手工成型技法,在创作面貌上跳脱出传统紫砂流派风格与师承特色,基于传统又高于传统。他为人低调、同敛,很少宣传自己,只凭借着实力用作品说话。






部分荣誉


2006年 成立爵艺轩紫砂工作室;

2008年 应邀参加石家庄国际茶文化节,并现场手工制作紫砂壶表演;

2009年 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作品《牛盖莲子》荣获金奖;

2009年 作品《桥韵》荣获长沙茶博会银奖;

2010年 作品《牛气冲天》荣获河北省中国紫砂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0年 作品《曼生井栏》荣获宜兴全手工制陶大赛三等奖;

2011年 作品《玉轮》《仿古》《秋水》等在中国人民日报刊登;

2011年 个人作品《六方宫灯》《六方雪华》刊登于《中国紫砂》,在各大书店销售;

2012年 作品《连连高登》荣获秦皇岛中国宜兴紫砂作品展金奖;

2012年 作品《美人肩》荣获河南郑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紫砂工艺展金奖;

2013年 作品《子冶石瓢》《笑樱竹节》被安徽省铜陵市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2013年 作品《曼生井栏》荣获大连第六届茶博会银奖。


福道堂紫砂微信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