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3
名家壶语
紫砂壶的造型可以说是点、线、面的叠加,它们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不同的呈现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千变万化的紫砂壶百变造型。紫砂艺人的手仿佛有魔力,紫砂矿料在他们手中,时而圆融时而方劲,时而阳刚挺拔时而珠圆玉润。有时候,他们魔法棒一挥,还会将改变紫砂壶原来的样子,揉进不同的技艺,展现不一样的魅力。
今天我们要推荐的这款紫砂壶集技法之大成,它将自然形体、几何形体、筋纹形体统合起来,可谓攀器型之巅峰。这就是方器高手王月玲的《六方抽角掇球》。
形体融合之大美
所谓抽角,是紫砂传统造型之一,类似于瓷器的几面开光,使得壶的结构身筒块面突出,层次感丰富。它借鉴了筋纹器的制作原理,隐去直角;抽角处往里凹,委婉流畅;壶身块面外凸,清晰光洁。两种不同弧度的块面阴阳调和、明暗交替,光影流转,极具观赏性。
这款《六方抽角掇球》既保持了传统掇球壶的功力,又赋予其抽角方器的魅力;既有圆器的饱满柔和,又具方器的明快挺秀,还有筋纹器的规整韵律。
壶身在掇球的平滑球面上加线抽角,十二条筋线勾勒出壶身块面和抽角凹面,抽角线条宛如瀑布一般,从山之巅一泄如注,蜿蜒流荡,静中见动。
高高隆起的压盖亦不曾阻碍这些“线流”,承势在棱沿上设计出六个凹面,似被“瀑布”冲断,气韵贯通,一气呵成。壶流与壶把皆呈清晰六方形,协调匀称,骨肉亭匀。
《六方抽角掇球》精神饱满、气度不凡,方圆兼具、大方而不失雅致,将掇球的圆润之美、六方的几何之美、筋纹的韵律之美集于一身,是一款不可多得的好器型。
制作工艺复杂
方器的制作工艺本就复杂,而抽角更是方器制作中最难的技艺。要做到抽角均匀有致、块面光洁饱满,匀挺而富于变化,轮廓分明又细致,十分考验壶艺师的制壶功底。
作品又是以传统掇球壶型作为抽角的基础,难上加难。掇球壶由大小不同的全球、半球相掇,按美学法则连接,是公认的看似简单,实则制作难度很高的传统器型。
王月玲老师是高工、省名人袁国强的入室弟子,曾获得景舟杯大赛初级组铜奖,是青年实力派方器女强人。她基本功扎实,又常受袁国强恩师、研高何道洪的艺术指导,作品以全手工方器见长。
经她抟砂的《六方抽角掇球》,全手成型,块面平滑光整、转角清晰有力,于细节处能见真功夫。壶口与壶足皆为抽角后的六边形,互相呼应;壶盖内里亦是相同形制,层层叠叠皆处理得干净利落;壶流壶把衔接或明或暗,均劲挺明快、棱角分明。
黄龙山紫泥
《六方抽角掇球》采用黄龙山原矿紫泥制作,色泽黯红偏紫,沉稳内敛。泥质细腻,温润古朴,润光析然。用紫泥来制作方器,更显沉郁顿挫,充满阳刚之气。
原矿紫泥中石英含量丰富,且颗粒较大,因此更具透气性;油性足易泡养,即使新手也能轻松驾驭。
这款《六方抽角掇球》选料上乘、工艺精湛,实用性与艺术观赏性结合,极具个性。其成型难度高、收藏潜力大,未来升值空间无限。
王月玲1981年出生于陶艺世家,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儿时就迷上了紫砂造型。学校毕业后,先随母亲学习制壶技术,后拜师高工袁国强学艺,加之自己的兴趣、志向、勤奋跟钻研,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在学艺道路上,又时常受到袁国强恩师、研究员级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何道洪的艺术指导,技术不断增进,作品常斩获大奖。
部分荣誉
2012年创作的《方三壶》被无锡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3年在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集思壶》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14年创作的《四方笔筒》被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5年创作的《斧方提梁》获百年景舟杯手工大赛初级组铜奖
王月玲擅制方器,作品主要风格为线条流畅、点线面挺阔,气韵清灵,意向飘逸,造型纯朴、古朴清秀,深得藏家好评。她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的知识,工作后在南京经贸学院艺术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函授学习深造,工艺和理论都在不断提高。近几年,受宜兴陶协的委派,先后在广州,杭州,上海,青岛,等地作现场操作表演,多家媒体相继报道,获得好评。
王月玲的恩师袁国强,作品正是以难度较高的全手工方器、菱花为主,制作工艺精湛。王月玲师承衣钵,专在紫砂方器上下工夫。在王月玲看来,壶有形,它应得体大度,飘逸灵动;壶賦神,它以德载物,品行高尚;有神形兼具,方为艺术珍品。她以此为自己不懈追求的目标,把心沉下来,端做泥凳旁,心无旁骛地钻研技术、踏实制壶。在她手中,无论是四方、六方还是八方,以成型难著称的方器有了鲜活的生命与灵性。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