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5
建盏知识
在建阳水吉镇池中村大路后门和源头山出土的黑釉建盏中,束口盏占26%,比例仅次于敛口盏位居第二。而流传至日本的建窑精品“曜变”、“油滴”等天目,也主要以束口盏器型为主。这一圈内凹的的束匝线,是建盏束口造型的特征,也是建盏束口型设计的精妙之处。其实这条看似简单的束口线,背后实则大有文章!
烧制建盏的龙窑温度普遍较高,一般均在1300°以上,在如此高温下,如果是厚底薄口沿的型制,烧制过程中,口沿极易在高温中变形,而变成非正圆形状。由此导致建盏釉面与装烧匣砵烧结在一起,造成残品率和整个烧制成本的提高。
有束口线的建盏,口沿在拉坯这道工序时,就可以将这道外凹内凸的沟用手指拉出,减少修坯这个环节,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最为关键的是这样的“指沟”对建盏坯而言,由于该束口沟形状为曲面的环形,使得近口沿处的拉坯体结构有了预应力,因此在烧制的高温下,不易产生口沿的变形,提高了成品率。
灵蛇之珠 何其仙
这是从建盏烧制的角度来说,再从宋代斗茶的角度来说,有了束口线的盏更利于控制。
由于是结晶釉的缘故,建盏的釉面光滑,其表面斥水极强。这就容易导致在点茶或斗茶时,注入汤水时,汤水很容易沿着沿着盏的光滑内壁而冲出茶盏。
有了束口线,即使偶尔失控时快速的冲点,也不必担心高温的汤水冲出建盏的口沿。因为沿着盏内壁由盏底向上的水在束口处被改变了流向,同时也降低了流速而回落在盏中。
同理,在点茶时,茶筅的快速环回搅动,也会使一部分靠近盏壁的汤水液面升高,容易溅出,束口线便极大避免了这些意外的发生,使得茶汤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击拂。
使用过束口盏饮茶的盏友,对此应该深有体会——那道巧妙的束口线,不论是手捧时与手部的贴合,还是饮用时和唇部的吻合,它所带来的舒适而微妙的触感,令许多茶人饮者一饮难忘,从此甘心成为束口盏的忠实爱好者。不得不说,这是一处有温度、有人情的设计巧思。
因此,建盏的束口线可不只是为了美而已,而是一种技术含量极高的器型设计,从成本控制角度上,它减少了口沿修胚的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从烧制技艺上,由于特殊的曲线结构,降低了口沿在高温烧制时变形的可能,增加了成品率。从使用上,它在点茶时可避免茶汤溅出,也算是设计中的“小心机”。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