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7
紫砂术语
“原矿”“新泥”“老泥”“老块”
紫砂矿不是今天才形成的,埋藏于地下已有亿万年,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准确地说,紫砂矿是没有“原来”和“后来”之分的。之所以现在强调“原矿”,其实为了强调泥料的纯正,没有经过化学处理,与现在冒充的假紫泥甚至是化工泥区分。
【王涛《汉璞》】
紫砂矿制成紫砂泥需经过陈腐。陈腐期长的泥俗称“老泥”,制坯时可塑性相对高,烧成后色泽相对温润,短期泡养即光润古雅。陈腐期短的泥俗称“新泥”,制坯时可塑性相对低,烧成后色泽相对涩滞,长期泡养亦干涩沉闷。
泥料的陈腐期,在某种意义上说越久越好,但陈腐期太长的泥,在制壶前需重新回炼。
所谓“老块”,是指“砂性重”的矿料,其石英颗粒多,成泥后用于制壶,成型难、烧结温度高。
“陈腐”“生泥”“熟泥”
“陈腐”亦称“陈化”,俗称“睏料”、“睏泥”,古称“养土”。陈腐并不是单纯的“长时间放置”,而是把湿泥块放入不透日光、不通空气的窖窑或陶缸内,还要控制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以利于腐植酸的生成和发挥。
【陈亮《玉润》】
陈腐时间大多需12个月才能成为水分均匀分布、有机质充分分解、可塑性增强、成型不易开裂的“腐泥”,俗称“生泥”。
专司制坯的作坊,从“磨户”处购得的泥料只是陈腐发酵了的“生泥”。“生泥”还得由坯手自己在泥凳上加入以前制坯剩余的“熟泥头”后,再多遍锤炼,才能成为可供制坯的达到理想可塑性和均匀度的“熟泥”。生熟比为7∶3,锤炼15遍左右,刀划开的泥断面发亮即可。熟泥需隔日使用。
“调砂”“抽砂”“掺砂”
所谓“调砂”,是炼制泥料时,在一种天然的泥粉中,按一定比例、一定目数加入另外的熟或半熟的天然砂料,并使二者充分且均匀结合。一句话,将不同或相同目数的同类或异类泥料混合。
调砂用的砂料仍是紫砂泥料,只是调入的砂料颗粒大小、调兑比例各有不同而已。调砂的目的是改变泥的质感和肌理感,可以增强壶的透气性,不只是装饰手法,是工艺的需要。铺砂、嵌砂等是装饰手法的一种表现。
【杨丽亚《六方如意》】
老壶,有用调砂泥制作的,但不多。有的老壶看似调砂,实际上是泥料中含砂比例较高,加之纯手工炼泥方式造成的。粗而不糙,看着粗犷,但手感润滑。现在流行的调熟砂仅是对老壶质感的模仿,泥料目数大,通过调熟砂虽能达到表面粗犷的视觉效果,但上手一摸却是所见非所得。
如果某种紫砂泥中的石英含量高,那么它的烧结温度就高,会抬高烧制成本;它的砂性也重,制坯时不易成型,干燥时容易开裂。为了用含砂少的紫砂泥做出含砂多的效果,制泥人摸索出了“抽砂”工艺,例如:在加工好的40-80目粉料中,抽离出部分60-80目的颗粒,烧成后粗料与细料对比明显,就会形成新的质感。
在用捶泥木榔头捶炼成块紫砂泥料时,一层层掺入40-60目的天然细砂生料,一层层捶炼,直至掺匀为止,称“掺砂”,大多采用本色砂。俗称的“梨皮砂”、“桂花砂”,即是掺杂黄色砂粒的紫泥料,烧成后表面近似梨皮。
“生砂”“熟砂”“铺砂”
将泥料晒干后再加工成一定目数未经窑烧的粉叫做“生砂”。
将泥料足火烧结后再加工成一定目数的粉叫“熟砂”;欠火窑烧成后再加工成一定目数的粉叫“半熟砂”。
用加有熟砂的泥制坯,在烧制中坯体收缩率小,不易变形。
是调“生砂”还是调“熟砂”,与泥性有关。例如段泥,其泥性像石灰岩,若是用段泥生砂调砂,窑烧后极易爆砂。所以,在段泥中可以调进紫泥生砂;而将段泥砂调入其他泥料中,就得用段泥熟砂了。
当紫砂壶坯体已成型、尚有一定湿度时,把研磨好的,生或熟的、不同泥色的紫砂颗粒,或铺或点(嵌)或撒,施于湿坯表面,再借助工具将这些颗粒压进坯体表层,称作“铺砂”。
【沈俊《茗香石瓢》】
铺砂,仅作用于壶表上的一层、一片、一点,主要起点缀装饰作用,使烧成器表的砂点和胎质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并不增加坯体强度、改变收缩率及减少变形、提高成品率。
用于铺砂的紫砂料,质性一般要高于或等于坯体用泥的质性。若质性较软,会造成制作时“拖尾”及烧成后因收缩较大而与胎质不相融。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