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遇到现代,质朴邂逅格调,艺术总是面临着时代的考验与潮流的洗礼。无论是舞台表演还是器物美学,都是将时间流逝过程中的某一个瞬间凝固,把瞬间变成永恒。美学的高度在于观念的碰撞,不同艺术之间的对话与交汇能让人明白文化深处的力量,当我们把情感倾注其上时,创造的是和我们一样有生命的个体。

中国古代,有所谓八音之说,即乐器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之属。如果陶器与乐器,在八音中交汇,便能小中见雄浑,大中见灵秀,细腻中透着雄强,刚猛中显出谦和,陶的美感在矛盾中体现立意,对立中呈现道韵。紫砂融入古音,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当茗壶传出穿透灵魂的天籁,千载国乐的记忆碎片被缕缕茶香拼凑起来。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组壶
李玉刚设计范泽锋监制徐飞制作
李玉刚设计,范泽锋监制,徐飞制作【八音组壶】
李玉刚设计,范泽锋监制,徐飞制作【八音组壶】
当李玉刚先生带着八音组壶的想法与范泽锋老师交流后,范泽锋老师说紫砂器这个东西,它的文化内涵已经足够深厚,但说起来,又是最简单平常的物件。一切,都要以实用为前提。从泥料、试片、制壶到烧成,他们俩人每个细节都认真琢磨、商讨,以艺会友,切磋砥砺。八音组壶,从概念初有到器物成型,始终是一份不变匠心,在两个人的观念碰撞中流淌而出。
金为钟

李玉刚设计,范泽锋监制,徐飞制作【八音组壶】
以古代青铜钟为典型,以钟身的古代纹饰融入壶体。钟声正音,则通天道,知晓天地间的秩序和奥秘。它沉远悠长,宗庙中响起,与天神通和,国宴中响起,雄浑严正。以钟为型,天光透过壶韵,一组组大乐,众音叠起,如洪似浪,敲起来正是排场。
石为磬

形如曲尺,悬于架上,可用木槌击奏。以磬的形制融入提梁,整体展现出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古乐趣味,以磬音化为纹饰,布局于壶体,相物而赋形。先秦诸侯盛典,礼中必然有乐,乐中自然有磬。金石和鸣,以钟始,以磬收。茗壶一开一合,沉着稳妥,磬音清越有序,叩之似流动水声,清晰敏捷。壶音同归大道,依我磬声,天地祥瑞。
丝为琴瑟
李玉刚设计,范泽锋监制,徐飞制作【八音组壶】
往往面板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体上布置丝弦,乐声优雅,以丝融入壶钮虚空间,以弦融入壶体腰线,呈现出大气自然。以琴瑟为型,壶体悉心观照出美的音形,转换成琴音,从此万古寂空,山河共鸣。韵律的线条纷繁纷纭、层次交感,带出速度的律动,给线条以风声的节奏,编织着交响。
竹为箫

李玉刚设计,范泽锋监制,徐飞制作【八音组壶】
错落的箫箎主体,恰好呼应壶体此起彼伏的节奏感,以此暗合箫箎发音的特征,比例恰当,更显神韵。箫,低音处如幽谷,典雅沉缓,高音则如长空,明朗清亮,中音似平湖,空阔悠远。以箫为型,形态起伏变幻,为观者留出想象的空间,虚实相间,如水波漾动。
匏为笙竽
李玉刚设计,范泽锋监制,徐飞制作【八音组壶】
笙体是许多长短不一的竹管,长短排列外观如凤翼,其腰部箍一竹箍,以形入器,让笙乐之韵,在钮、把、流与壶身的共鸣中,势张力沉,融入风骨,古朴典雅中彰显出古乐神韵。匏声象征春天的意兴,为立春之音,同为雅乐用器。以笙为型,壶中自有天地,遥远聆听笙竽的声音,仿佛穿透千里之外,寻声而去,妙如仙音,仿佛自云霞降临人间,碧桃千树,花开千姿。
土为缶
李玉刚设计,范泽锋监制,徐飞制作【八音组壶】
大腹小口,有盖,古缶美感,即在造型又在纹饰,以缶形为基本壶体结构,并以缶之纹饰沿壶体中线,巧加布局,进而呼应壶盖装饰,一气呵成,给人以舒缓优雅之感。缶自泥胎出,柔于水,坚于火,泥土的宽厚、温暖,精神的简单纯朴,鼓缶而歌,平凡的陶器因歌唱焕发出生动的光芒,本来乏味的生活变得热闹活泼,有了无限生趣。
革为鼓
李玉刚设计,范泽锋监制,徐飞制作【八音组壶】
以鼓腹为壶体,鼓钉化为盖沿装饰,器型势必重心沉稳,以彰显出敦厚高雅的鼓乐气质;鼓在乐舞中管控节奏,击振壮丽之音,悬在空中的鼓,如日如月,昭昭乾朗。鼓声作为正统之音,又可壮人气魄。悬鼓待槌,鼓声是天地大音,广大无际,九洲一统。借助音乐与神灵沟通。茶器如音乐一般,是宇宙语言,鼓声大作,茶盏交汇,感天动地。
木为柷
李玉刚设计,范泽锋监制,徐飞制作【八音组壶】
形状像一个方形的斗,便以方壶为整体形制,在壶面装饰上,融入柷体结构,四面过渡柔和,架起壶身,彰显出挺拔庄重之感。木音,合止祝敔,为皇室礼乐重器,见证一朝又一朝的荣枯;画堂檀板,为风雅歌伴;林间木叶,吹开半崖山花;寒寺木鱼,敲启净念慧智。以柷为型,柷敔专属于雅乐,以简洁木声,谐庄严金石之和。古音如同一池茶泉,与彼岸烟水遥隔,月光洒肩。
中华传统哲学观认为,
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贯穿连通,
在这万物有无之中,
中国人以自身体验去感悟客观世界,
以已度物,借物咏志。
李玉刚先生与范泽锋老师将中华乐器之形意,
成功融入八音组壶,
让观者沉浸其中,感受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
......
李玉刚设计,范泽锋监制,徐飞制作【八音组壶】
紫砂融入古音,
质如玉、
亮如镜、
声如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