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9
鉴赏收藏
从明代中叶起,社会上饮茶的风气和品茶的提倡,促使宜兴紫砂茗壶广泛流行起来,并为好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一起推崇。冯可宾的《茶笺》说:“茶壶陶器为上,锡次之。”文震亨的《长物志》说:“茶壶为砂者为上,盖既无土气,又无熟汤气。”
明代是紫砂壶的初创时期,清代是紫砂壶的发达时期。从文献记载看,同明代紫砂壶制作业相当兴盛。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一书,记录了不少的制壶“名家”和“大家”都是制作神品的名匠。明代最有声望的是龚春,又有“四家”(即董翰、赵梁、元畅)及“三大”(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之说。晚明人时大彬是当时的“三大”之一,也是后人研究明代紫砂壶的重点名匠。
五子登科 桑黎兵
明代的紫砂壶主要有以下特点:
明代的紫砂壶造型多以方形、圆形、筋囊式为主,线条简约,壶体偏大,平实质朴。
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明早期的紫砂茗壶,造型气度浑厚,比较协调,不附加装饰,仅以筋纹线的变化及开光加强装饰效果,泥质颗粒较粗镌刻楷书签名款于茗壶底部。
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
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
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
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
国内历年出土一批明代紫砂壶,从出土情况看,明代紫砂壶已从日用陶器中分离出来,形成专用欣赏紫砂壶的雏形,为清代紫砂壶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特别注重筋纹器制作,这种风气延续到十八世纪以后。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