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4
紫砂文化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是宜兴紫砂壶生产制作的鼎盛时期,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明朝是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明初开始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对于商业,为了达到恢复和发展的同时,也采取了减低赋税等政策,对于手工业,则改变了元代手工业工人的工奴制度。在元代,具有特种手艺的手工业工人,大多被迫在官办工业作坊工作,不得自由。明洪武(1368-1398)时期则开始规定“轮班”和“住坐”的封建性超经济的剥削制度,手工业人除了官府“轮班”做一定时间后,可自由经营手工业,这对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明代的紫砂壶造型多以方形、圆形、筋纹式为主,线条简约,壶体偏大多提梁,平实质朴。清代初期的紫砂壶造型与瓷器一样,出现了专供宫廷皇家使用的精雕细琢的宫廷壶,多以自然形与几何形为主。另有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紫砂壶造型款式增多,附加装饰也增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制上没有多少创新。
创制砂壶的成型工艺,各个阶段都有不同之处。这些外在的因素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的凭据之一。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在书体上,明代都为楷书,到了清代早期楷书、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
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手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晚明时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处有时也会这样处理。
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仅将壶放在窑中套烧,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内壁薄厚不一。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故胎质较为疏松。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捋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也有制壶大家仍然坚持以手捏制为主,技艺炉火纯青,一般匠人不能望其项背。近现代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细如膏泥,干脆而不润泽,里外极规整,手感极轻。注浆成型的紫砂壶需用较多的黏性土掺和砂泥,实际上紫砂的比例已经很小了,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具有任何艺术性,充其量是黏土与砂泥的混合物。
清代开始,紫砂受到宫廷的重视,清初的紫砂在做工上也有了质的飞跃,泥质细腻,色泽温润。康熙年初,西洋传教士带来了“珐琅物品”,引起了康熙极大的兴趣,宫中开始烧制紫砂胎珐琅彩。紫砂胎珐琅彩为康熙朝制作的最高水准、色彩艳丽、制作精良。清宫旧藏一批精美的紫砂胎珐琅彩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皇帝喜好的造型精美和泥质的天然肌理,因此这一时期的紫砂即使有花纹也是本色泥绘。这时的 不像康熙时期那样端庄厚重,体现了雍正时期器物优美灵动的风尚。雍正喜欢宜兴壶的款式,因为宜兴能根据沙土调性烧制出个性色彩的造型,壶的造型都是黄金比例。 乾隆时期,嗜茶的乾隆皇帝对的要求日益变高,因此宫中开始向宜兴定烧茶具。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