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3
紫砂工艺
在紫砂文化史上,文人对于紫砂工艺施加影响,最为重要、最有意义的表现形式,莫过于清嘉庆年间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创作“曼生壶”。
陈曼生(1768-1822), 清浙江钱塘(今余杭)人,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亦号种榆道人、曼公、曼龚、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等,为清中期一代风流名士。陈曼生师事浙江印派的丁敬、黄易等人,曾入阮元浙江巡抚之幕。《墨林今话•卷十》“桑连理馆主客图”载:“曼生廉明勇敢,卓著循声,创文学,修邑志,办赈之善,为大江南北最。”
陈曼生涉猎广泛,被视为一位艺术通才。陈曼生工古文诗词,善书法,以隶书、行书闻名,精于篆刻,为“西泠八家”之一。其生平雅好摩崖碑版,又工诗文,善花卉,擅长书法,尤精隶书,结字简古奇崛,用笔恣肆爽健,独具面貌。
嘉庆十六年(1811 年)左右,陈曼生任溧阳县宰。任职期间,他雅好紫砂,买壶藏壶,进而参与制作。他自绘紫砂壶图样,请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并邵二泉等制壶,且在壶上刻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曼壶”“曼生壶”。在其《壶菊图》一页的题记中,陈曼生就自述其“爱壶并亦有制壶之癖”。《墨林今话•卷十》“桑连理馆主客图”载:又令宜兴人制茗具,创式制铭,名曰曼壶,盛行于世。
柱础 吴建平
曼生壶的特点是去除繁琐的装饰和陈旧的样式,务求简洁明快。壶身大量留白,上面刻铭文诗句。壶型变换多样,简洁流畅,古朴大方。
曼生壶自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成为了藏家追捧的珍品。据考查,曼生壶不止18式,至少有38种左右的样式。而曼生壶的取材是多方面的,如取自然现象的有“却月”“饮虹”“横云”等;取植物的形体的有“瓜型”“葫芦”等;取实用器物的有“钿盒”“覆斗”“牛铎”“井栏”“合斗”“笠形”等;取几何形的有“汲直”“合欢”“春胜”“圆珠”“方壶”等;取仿古器的有“石铫”、“百衲”“古春”“延年半瓦”“飞鸿延年瓦”“天鸡”“镜瓦”“乳鼎”等。
在曼生之前,紫砂壶造型大都承袭前代造型,陈陈相因,无甚变化。陈曼生创造了一批新的壶式,一改昔日繁琐、守旧、题材狭窄的局面,使之简洁、明快,面目一新,不愧为茗壶造型史上的一次创新。
陈曼生心手并用,与名匠合力制器,投入于紫砂工艺领域,为茶壶等日常用具添加上浓厚的人文色彩,被视为紫砂发展史上第一位划时代、自觉的“文人设计大师”。评论家曹清言:“陈鸿寿的出现改变了昔日文人固有的思想,就是书斋之外另有值得玩味的东西,书生们的天才同样可以致用。”文人和制壶艺人密切合作,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价值。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