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1
紫砂工艺
紫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推出业内认可、社会欢迎的精品力作,推动了“紫砂文化”的热潮,这与“围筑”有着巨大的艺术创作空间密不可分。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以“泥片围筑法”为代表,这是宜兴紫砂艺人的天才创作、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升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2008年6月7号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传统手工技艺”类中共列有12项陶瓷制作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居于第一,“首批首位”的殊荣彰显了宜兴紫砂陶“传统手工技艺”的非凡魅力和重大价值。
陶瓷的手工成型方法很多,有徒手捏塑法、泥条盘筑法、内模围筑法(含内模挡坯法)、旋轮拉坯法等。这些方法或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紫砂鼻祖供春“陶细土抟坯”、“斫木为模”、“胎必累按”等,应是以徒手捏塑和内模围筑法为主要手法。时大彬发扬供春壶艺,“则又弃模”,“以砂炼土,克谐(即制成熟泥块)审其燥湿,展之名曰土毡(即加工为泥片)”,“望诸月,有序先腹,两端相见(即将长条状泥片围筑,两端相接,成器皿的圆筒形腹部主体),廉用媒土(即以少量脂泥粘合)……”这种技法脱胎于古法,又是对古法的变革、升华,充分发掘了紫砂陶土坯体强度和可塑性能优于其他陶土的潜质,使手工进入了可夺造化的又一重天地,与其他品类的陶瓷手工技艺拉开了距离,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强烈的个性,自成面目。经过历代紫砂匠人数百年的锤炼,更是炉火纯青,成为宜兴紫砂陶的手艺“专利”和价值标识,成为“传承”的血脉、“传统”的基石。
紫砂陶手工成型的主要方法,是将习惯上称为“泥路丝”的、已按所制器皿需要分割成一定大小的泥段(或称泥块),用木搭子在泥凳上打成厚薄均匀的泥片,然后切割成长宽比例较大的“泥条”和长宽或直径相等或相差不大的、或方或圆的“泥片”围筑,搭接镶合成半封闭或全封闭的形体,用脂泥粘结接缝。其中,圆形器在“泥条”围筑成桶状后大都要经过“打”和“拍”使桶状成型的工序,再镶接“底片”和“口满”后进行精加工。方形器则用各种“泥片”直接围筑镶接后进行精加工。这些独特的高难度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
▲拍泥片
“泥片”极其重要。精心加工的紫砂“泥片”性能优异,能直接用于围筑成型。“拍打镶接法”中,“拍打攘接”建立在泥片围筑的基础之上,因而暗含了“泥片”在内。
▲围身筒
“围筑”关乎根本。紫砂陶的“镶接”是“围筑”所决定和要求的,是建立在“围筑”成型的目的之上。圆形器是用一长条形泥片竖立起来依“底片”边缘围筑搭接成身筒,方形器使用数块泥片竖立围筑搭接成身筒,底部、口部、肩部等处的泥片也是围筑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和必要手段。“打身筒”是“围筑”圆形器后作进一步加工的重要手工技法之一,“镶身筒”是围筑方形器皿的一种习惯称谓。
▲镶身筒
“泥片围筑法”使宜兴紫砂陶以手工陶艺的集大成者和身份卓立于陶瓷之巅,风流数百年,不断撰写传承新篇章。首先,“泥片围筑法”充分释放和挖掘了手工的潜力,凭空成型、随心所欲、造型丰富、规格齐全,不仅“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且延伸至筋囊花塑,多姿多彩、变化无穷,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类,特别是手工制品中没有能与之相媲美的。
其次,“泥片”是以炼熟并陈腐了一定时间的泥段经强力击拍打压而成,结构既致密坚韧又保留细密的通气而不漏水的微孔,成型后泥片的表层又用“明针”等工具反复刮搓挤压,表面形成比基底更为致密、微孔更为细微的表层“肌肤”。烧结后,表面的肌理细腻温润有“水色”,黯然蕴光,比诸施釉的陶瓷别有一番“素面朝天”的风韵。因而“泥片”是实用与艺术结合的基础平台。
再次,“围筑”调动了“镶接”,“拍打”等紫砂工艺的配套和发展,特别是“围筑”成全封闭的空心器型后,毛坯在半湿时整体强度大大增加,反复加工和精细加工使手法登峰造极推演至极致,形成了紫砂陶,特别是茗壶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块面挺括等工艺特色,其精细、精密、精做的程度在陶瓷备品业中首屈一指。
最后,“泥片围筑法”在为技艺添翼的同时,自身成为独其审美价值的艺术,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敞开了门户。如紫砂绞泥,虽有唐代低温绞泥陶的历史线索,但现代绞泥手法之多样和表现力之强劲,两者已不可相提并论。这是制作泥片的紫砂优势。
紫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推出业内认可、社会欢迎的精品力作,推动了“紫砂文化”的热潮,这与“围筑”有着巨大的艺术创作空间密不可分。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以“泥片围筑法”为代表,这是宜兴紫砂艺人的天才创作、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升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