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紫砂壶的创作,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不仅要求紫砂创作者做出的壶集美观实用把玩收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创新,取传统器型之精华,去其糟粕。潘小忠的紫砂创作之道值得广大陶艺家学习。
潘小忠紫砂创作之道
潘小忠资料
潘小忠,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著名陶艺家。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他是民国制陶名家冯桂林唯一传人,是中青代不可多得的实力派艺人,被誉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工艺师之一”,最擅长方器的全手工制作。
1968年生于陶都宜兴的他,80年代中期进入宜兴紫砂厂学艺,开始了自己弃木工从陶艺的艺术生涯,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作为冯桂林先生(1902~1946,著名紫砂艺人)的唯一传人,潘小忠和冯桂林先生孙女冯勤芳一起研习冯桂林先生创作手记,深悟紫砂创作之道,制作技艺突飞猛进。其作品可谓泥、形、工、款、功俱佳,代表作《乐钟》,《六方掇球》,《四方竹段》,《子冶石瓢》等无一不尽显其良好的紫砂天赋和独到的创作理念。
在2012年的时候曾应邀参加清华大学陶瓷艺术大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整个行业同期总共3人),因此,其紫砂创作的含金量和行业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今的他,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潘小忠紫砂创作之道
代表作品之一《子冶石瓢》
代表作之一的子冶石瓢,梯形壶身,线条简洁硬朗明晰,三支钉足,矮实平稳。炮管嘴,直流出水,干净利落。三角把,胥出自然,比例精当,把持舒适。平压盖,口盖吻合严密。圆弧钮,弧线延伸可与壶身相通,和谐优雅。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入室弟子、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厉上清刻绘装饰,一侧为花鸟,自然妙趣;一侧铭“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教我们以一种宁静的心绪,一种精神的洒脱面对这当前如此繁纷的世界。
此器造型简洁经典,硬朗大方,工艺精湛,采用天青泥制作,更显珍贵,乃冲茗、赏藏之佳品。
创作本就不易,尤其在紫砂壶创作这件事上,潘小忠老师能够一直坚持且始终不断创新,着实令人尊敬。
潘小忠紫砂创作之道
附:厉上清简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入室弟子,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无锡市太湖陶刻研究院(国内首个专业研究陶刻的机构)执行院长,宜兴市陶刻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无锡市艺术家协会会员。作品重意境,高古冷逸,陶刻技艺全面,第一位将“乱刀刻法”提升到了理论高度。诸多作品曾被国内十几家艺术媒体收录或连载,国家大型收藏月刊也曾对其人其艺做过多次专门报道。2012年春,《收藏天下》栏目组为其拍摄专题片——“佛门陶刻家厉上清”;2012年夏,《陶行天下》栏目组为其拍摄专题片——“刻刀下的精彩人生——厉上清”。2013年春被陶瓷行业协会授予“优秀青年陶艺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