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收藏指南
时大彬(1573——1648),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据后人简要统计,其存世作品,包括见于著述的不过数十件而已。
古人用款,有印章款、刻款,但极少能分辨出风格特征。也有官窑形式的款,但只有康熙、乾隆两朝,进宫多少把壶,宫廷档案都有明确记录,而且只进不出,民问几乎没有。鉴定紫砂壶时,绝不能仅凭款识而已,一定要结合泥质、泥色、造型、制作工艺、烧成以及制壶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一起来判断。
纵观时大彬的紫砂壶艺,无论是泥料、成型制作、烧成等工艺与明中期相比,都已趋向成熟,并且作品有了名款。从现已见到的明代晚期其他壶艺与之相比较,当以时大彬制壶工艺为最佳。不少制壶者,虽与时大彬为同时代人,但制壶工艺却相差甚远。据史料记载,在晚明,时大彬在世时,就已出现仿时大彬作品。
曼妙 汤宣武
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祥先生曾经研究过海内外有明确纪年的大彬壶或同时代茶壶的体积,最大的属于1965年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明司礼监太监吴径墓出土的紫砂提梁壶,连同提梁在内也只有17.7厘米高。同时出土的有纪年墓志,对于我们认识时大彬时代紫砂壶的面貌提供了可靠的借鉴依据。据初步调查,明代紫砂壶的高度以11厘米至16厘米居多,也就是中、小型壶占绝大多数,超过20厘米高度的紫砂壶基本没有。太大的壶体不符合当时人们“每一客,壶一把”的饮茶时尚,而且过大的容量茶香易涣散,既浪费茶叶而且情趣皆无。
时大彬首创了调砂制壶法,即在紫砂泥料内调入硐砂。在紫砂壶烧制成型后,壶表会呈现细小颗粒,达到”银砂闪点“的效果,古人称赞为”砂粗,质古。肌理匀“。这种工艺是很多时壶的一个重要特点,紫砂提梁大壶和书扁壶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多以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取胜,很少见到图案装饰和诗词题记。
流金岁月 汤宣武
判断时大彬的紫砂壶,首先我们要泥料,跟泥色来判断,时大彬那时候的泥料主要以红泥、黄泥为主,但是注意后期仿时大彬的紫砂壶的也有用这种泥料。说到时大彬紫砂壶鉴定,那我们首先看的就是落款,其次才判断是否属于大彬紫砂壶。时大彬落款方式以刻款为主。大彬壶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大多属中型壶,而且多为光素无纹,追求素面素心,为的是呈现紫砂的色彩美。后要提及的是,大彬壶真品阴刻款识多在壶底或底与柄之间的空隙处,字体近似欧、柳,结构搭配有力而结实,刻法深峻有力,流畅自如,功力深。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