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
建盏知识
宋代时期盛行的斗茶之风,使得建盏闻名于世。在权贵之间流行的斗茶将游戏,斗的是茶汤之白及汤花之匀细和持续时常。炉火造就传世经典,建盏自元代逐渐衰落以来,遇到了一个重新扬名的时代,建盏的市场逐年走俏,老盏不可多得,老盏中的上品更是价值连城。
兔毫盏顾名思义釉色之上有如野兔条纹般的条形斑纹而得名,兔毫盏的毫纹有些只在盏内有纹盏外却无纹,有些则内外皆有毫纹,毫纹的颜色有黄色、金色、银色和青灰色。称为黄兔毫、金兔毫、银兔毫及灰兔毫,其中黄色兔毫纹为最多。宋徽宗赵佶曾定下兔毫盏的高级标准规格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即最好的兔毫盏是毫纹为乳白色,毫纹笔直、纤细而流畅。
大学者蔡襄在《茶录》明确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兔毫盏的名称当来源于此。
兔毫盏 叶礼旺
在宋时就享有很高声誉的“兔毫盏”,对于现在的许多古陶瓷爱好者来说,对它的认识只不过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那时候就知道一个黑釉土碗能值几千块钱。当然,那时也决对不必担心有赝品出现,但是一种东西一旦有了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利益驱动”就成了最好的润滑剂,于是在九十年代起就有了仿宋“兔毫盏”的出现。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可以说目前的仿宋“兔毫盏”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有的仿品甚至能让许多专家都打了眼,害得许多老行道们都“晚节不保”大丢脸面。
如何辨别真假老兔毫盏?
一、看外观(造型)。宋代“兔毫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
玉毫钵 叶礼华
二、看釉。我们目前所能够见到和接触到的宋代“兔毫盏”无一不是出土之物。这些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的宝贝,身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带着时间给它们留下的印记(受土壤中各种物质侵蚀的痕迹)。这就成了我们辨别真伪的又一重要依据。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有的仿制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特地用金刚砂轮、砂布之类的东西将口沿的釉打磨一些,但这种人为的方法与自然的侵蚀所造成的剥釉有着很大的差别(只要我们细心一点观察,就能很容易地辨别出来)。
宋代“兔毫盏”上的褐色“兔毫丝”是铁晶体的聚集物,它们与黑色釉的区别就是在于同样的条件下,这些“兔毫丝”所受到的侵蚀要比那些黑色的釉要严重得多,因此当我们将一件宋代“兔毫盏”置于手中抚摸它的釉面时就有一种凹凸不平的感觉,在对着光源以45度角观察时,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兔毫丝”都是凹陷于黑色的釉面之下的。这就是几百年的历史给它们打下的“烙印”,非人力所能为之的。
仿制品的釉面平滑、光亮,黑釉与褐色的“兔毫丝”都是同在一个平面上。近几年来,虽然也有许多造假者用强酸等化学物质来进行釉面的做旧处理,但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使整个釉面都受到损坏变得木木的、死死的,而失去了古瓷那种含蓄的温润的特有质感。宋代“兔毫盏”外壁下的垂流釉如烛泪般,厚而不规则的凝结在圈足两厘米左右处,参差不齐显得非常自然生动,很有一种古朴的原始味。而仿制品的垂流釉则过于薄,过于整齐,距圈足较近,显得非常人工、做作、不自然。
油滴天目 苏培盛
三、看胎体。宋代“兔毫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松木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
兔毫的科学成因复杂,呈色与铁有直接关系。建盏的胎体含氧化铁达9%以上,对其呈色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兔毫在宋又有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丝等不同名称;除蔡襄外,徽宗赵佶、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等或诗或文都赞及兔毫,欣赏有加。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