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首页

神秘天青泥究竟什么样?

2017-06-05   紫砂泥料

    周高起成书于明崇祯年代的《阳羡茗壶系》,是关于紫砂最早的专业书籍,清以前的紫砂事,基本都有记述。有些,是他本人的亲历,如采矿、泥料和生坯制作;有些,则是道听途说,如史陶异僧、富贵土、金沙寺僧、供春的传说。直到约150年后,才有了第二本关于紫砂的专著,这就是成书于1785年的《阳羡名陶录》(吴骞著)。又过了一百多年,日本人奥玄宝编著了《茗壶图录》,此后的紫砂专著就是进入民国以后的事情了。关于清以前的紫砂事,后来的著作基本上都是引用周高起的说法,或补充丰富,或臆测别解。

 

    《阳羡茗壶系》全书约3500字,在简短吹捧紫砂壶优于银壶、锡壶、闽豫瓷壶的开篇后,依次介绍了艺人、矿料、制泥、烧制、用养。关于泥料,用174个字记叙了嫩泥、石黄、天青泥、老泥、白泥,其中,关于天青泥着墨最多,有74个字:天青泥出蠡蜀陶之变暗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梨冻色淡红泥陶现松花色浅黄泥陶现豆碧色蜜(此为原本残字,而不是字)泥陶现轻赭色梨皮和白砂陶现淡墨色山灵腠络陶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

 

    

    公认的天青泥传世作品

    迄今为止,紫砂书籍中言之凿凿写明是的天青泥作品只见杨凤年的两把传世之作:


▲《梅段壶》藏于南京博物馆


▲《风卷葵》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另外,宜兴陶瓷博物馆还收藏了杨凤年一把竹段壶,其实也是天青泥,尽管对其颜色的描述是与上两把完全相同的暗红泛青紫,但终为注明是天青泥之作。


《竹段壶


    虽然没时间查证这种说法的确切出处,只是猜测前两把壶的泥料一定有古籍记载,而后一把壶却把泥料说明遗漏了。根据推测,还有杨宝年一把壶,也是天青泥的,可惜原照片拍摄得很偏色,以后转登的该作品照片上的天青泥壶也就继续那样金光闪闪了。

    杨宝年的传世作品,天青身影,隐约可见,特别是颗粒效果。



    天青泥因何得名 

    何谓天青?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描述,差异很大。周高起是今日的江苏江阴人,与丁山的语言习惯不说相同,肯定较为接近。周高起写作《阳羡茗壶系》时,丁山的陶业已经很发达,龙窑不少。这些龙窑都用竹子、木柴作燃料,空气中难免充斥柴草燃烧的烟雾,天之颜色就可以想象了。


    天青泥的真实面目

    “天青泥出蠡蜀,陶之变暗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梨冻色;淡红泥,陶现松花色;浅黄泥,陶现豆碧色;蜜(此为原本残字,而不是字)泥,陶现轻赭色。”——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范春娣《山水秦权》/天青泥


    蠡蜀,黄龙山东南山脚,民国以前,丁山紫砂均开采自这里,只是在后来这里的紫砂矿透水被淹后,人们才开始转移到黄龙山上开采紫砂矿。 

    天青泥,今天已经因为被神话而可以带来更多的物质利益,所以造假不断。但是貌似朴素、内质高贵的天青泥,是无法用其他的紫砂矿料(或黏土加紫砂)调配出来的。

   许洪琴《筋纹传炉》/天青泥


    杨彭年是配泥高手,他的天青泥很可能内有玄机,想起来也完全可能。毕竟,他不是挖矿的,同样的矿料别人也完全可能得到,这就需要在矿料加工、泥料炼制甚至在烧制方法上,进行独特处理,呈现与人不同的效果。他的是天青泥,别人尽管用的也是天青泥矿料加工的紫砂泥,但就是因为与他的泥料烧成后效果不同,就没有想到其实自己拥有的也是天青泥,只不过是没有展现出天青泥的本色而已。这表现的既是个人的修行水平,体现的也是紫砂的意志和意愿。

▲杨军保《三友壶》/天青泥


    天青泥生于夹层之中,但泥料却与比邻夹支有很大不同,就如同骨肉相连的同胞兄妹,但秉性却有别。周高起是很用心的,也很谦卑。只有经过堪矿、鉴料、察风化、观炼制、历烧窑的全过程,才能发现天青泥,才能发现天青泥的奥秘。


    天青泥高贵,她只把她的美丽展现给懂她、爱她、呵护她的人,历史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世俗之人,不会真正懂得紫砂,更不会识得天青泥。

福道堂紫砂微信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