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首页

手上无梨式,难以言茗事——梨形壶

2021-05-13   紫砂知识

  梨式造型,朴素清雅,是乾隆之后常见的壶款,用以泡茶品茗,尤为茶人所喜爱,一直流传至今,称之为梨式水平,闽南地区更是人手一壶,有“手中无梨式,难以言茗事”之说。而惠孟臣创制的梨式小壶,流传于东瀛日本,倍受珍爱。后来传入欧洲,对西方制壶业影响也颇大,著名的安尼皇后定制银质茶具时,也要求仿形于孟臣的梨形小壶。


梨形手上无梨式,难以言茗事——梨形壶


  而对于这样一款“手上无梨式,难以言茗事”的梨形壶你又了解多少呢?

  梨形壶起源于元代,历经明、清两代,经久不衰。梨形壶原为惠孟臣首制,《阳羡茗壶系》:“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浑朴工致兼而有之”。一直以来,梨形紫砂壶以生动形象的外观、圆润饱满的线条及秀美典雅的气韵而取胜,颇有女性柔美之风韵,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朋友的喜爱。


梨形手上无梨式,难以言茗事——梨形壶


  梨形壶的出现,与五代、宋、金时期的器物造型流行模仿瓜果、花瓣造型的时代审美情趣有关。除瓷器外,在宋代银器中也见有梨形壶。

  1959年四川德阳市孝泉镇清真寺出土一件宋代银梨形壶,壶身似梨形,瓜棱腹,荷叶形盖,弓形柄,曲长流。从梨形壶的烧造和使用情况来看,以四川地区最为普遍,这可能与五代、两宋时期四川酒文化发达,因而对酒具的需求较大有关。


梨形手上无梨式,难以言茗事——梨形壶


  与四川邻近的陕西耀州窑虽然在五代、宋、金时期也烧造梨形壶,但出土及传世数量远较四川地区为少,耀州窑烧制梨形壶是否受到四川瓷窑的影响,或反之,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有趣问题。

  关于梨形壶的用途,据器物的形制和大小分析,主要是用作酒壶和水注。经粗略统计,五代、宋、金时期的梨形壶,高度普遍在1115厘米左右,少数较高者在1820厘米,器物的大小与形制刚好适合盛酒,同时往杯、碗中倾倒酒液也极为方便。


梨形手上无梨式,难以言茗事——梨形壶


  有少量小型梨形壶的高度在68厘米左右,如前文所述邛崃十方堂窑址发掘报告中,定名为A型Ⅰ式、Ⅱ式、Ⅲ式的壶,此类造型应是文房中使用的水注。

  梨形壶式的出现大概还可以追溯到许久,以往或许使用梨形壶只是为了当作酒壶或水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能体现的用途越来越多,人们对其的使用逐渐变成了习惯,这也大概就是“手中无梨式,难以言茗事”的重要缘由吧!

福道堂紫砂微信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