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4
紫砂工艺
陶刻是指在壶坏体上用钢刀或竹刀镌刻书画图案的一种方法。明时大彬,清陈曼生、瞿子冶等书画篆刻名家均参与壶坏体上的陶刻装饰,形成融造型、诗名、书法、绘画、金石于一体的装饰风格。
陶刻盛于清代,以陈鸿寿(曼生)为代表,他曾于1816年出任宜兴县令,是当时著名的书法金石家。他喜爱陶艺,在闲暇时为当时制壶艺人杨彭年、邵二泉设计了十八壶式(后称为曼生十八式)。有杨、邵二人制壶,曼生题诗作款雕刻称之为曼生壶。同时他请文人与陶工之间的合作,形成陶瓷装饰独特艺术,民间广泛流传和争购曼生壶,盛极一时,有“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佳话。
在曼生之后名人辈出,有瞿应绍(字子治)书法雕刻出众,作品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代表,行为上,篆章合用,古雅生趣,为曼生第一人也。同时清代知名书画家如郑板桥、董其昌、吴昌硕等也在壶上题诗作画,风行一时,为当时陶艺爱好者收藏之神品。
陶刻的用刀之法,是在坯体上体现刀法的痕迹,以运力的自然、轻重、快慢,线条的粗细,运刀起落准确,明快朴质,一气呵成,且需上下、左右、前后顾盼,气韵生动,更得具备有楷、隶、篆、草各种书体的基础。画亦需掌握花卉、山水、人物、金石等基本技法。
现在陶刻从原来的茶壶发展为花盆、瓶鼎、挂盘、挂壁、陈设品,装饰丰富多彩,诗画组合,山水花鸟,人物图案等诗情画意,景上添花。陶刻必需具有较高文学修养和书画绘画水平,因质地,适用各种刀法,根据器形相异,画面设计胸有成竹,运用肘、腕、指发力,以刀代笔,才能完成一件好的作品。
和合莲子 李昌鸿
一幅好的紫砂陶刻作品,画与字的刻划布局对于紫砂作品的装饰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就是大相径庭、感到画蛇添足、不伦不类,失去紫砂艺术兴赏的品位。
究其原因,观其优秀的陶刻者,首先要懂其壶,理解其壶的创作意境,在壶面的构思刻划布局上能考虑到红花配绿叶,使其刻画在壶面上锦上添花在陶刻历史上,清代陈曼生有许多经典之作,字与画的刻画装饰总与壶是那么相得益彰,恰到好处。也就成就了“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佳话!
因此评价陶刻的优劣好坏,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一、首先从整体把握入手,先看器形和刻绘内容、刻绘形式是否和谐统一
徐秀堂大师叙述他的陶刻观时曾说道:饰壶时要随壶撰写切茗、切壶、切情的铭文和寻求逸趣横生的款识之外,还得考虑入壶、入铭、入格的画面安排。
如此,刻绘与壶互相补充,才能相映生辉,透过意境的追求更能体现刻绘的艺术价值。
二、看刻绘的格调、情趣、韵味是否高雅
高雅的刻绘,既有结合壶式的点睛之笔,也有抛开壶式的神来之笔,其内容,切于题而合乎度,其比兴联想内涵深邃,却又举重若轻,不失意趣。
总而言之,是将入世与出世结合在情趣上,落实于生活或文化本身。
三、看是否具备传统书法、绘画的艺术特质和内涵精神
书画需有高致,然后方可观,然其欲有高致,须书(绘)者先有高致方可指望他笔墨不落尘俗恶道,这就不是“技艺”的问题了,非技艺所能尽其事,实在文化素养、人格品质的一种表现。
一个曲意逢迎的艺人和一个抱道自高的艺人,怎么可能刻绘出一样的内涵精神?
四、看刀法的质感和表现形式是否统一
从刀法上说,要充分表现出在紫砂壶泥坯上刀痕的质感,或许雕琢的不够工整,但要突出字体的明快质朴,线条的流畅自如、气韵生动,挑胳膊弄腿似的刷字,一味追求奇淫巧技合张牙舞爪的涂鸦,一片市井气、江湖气,实不足取。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