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首页

为什么有人喜欢玩民国前的紫砂

2019-02-14   紫砂文化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是宜兴紫砂壶生产制作的鼎盛时期, 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等有关文献,明正德、嘉庆年间(1506-1522年)的龚春(又称供春),是把紫砂器推到一个新境界的著名民间艺人,其作品“栗色闇闇,如古金铁,敦庞周正”,极造型之美,遂为社会名流推崇。其代表作《树瘿壶》和杯碟之器实为精美。其他如民间出现的《披云楼壶》《味茶庵壶》《寒保堂壶》等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至明万历年间(1573年),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得到新的发展,此时已是百品竞新,名匠辈出,显然这为当时封建士大夫阶层盛行饮茶风尚所分不开。明代饮茶风尚,不仅讲究茶质、制茶、贮存及用水的好坏,对茶具的要求日趋增高。紫砂壶代替了原来的瓷壶,它的优点也日趋显现出来,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当时就有人总结出紫砂壶有七大特点:其一,泡茶不失原味;其二经久耐用;其三不易变质发霉;其四冷热颇佳,可文火炖烧;其五传热缓,提不烫手;其六久用光泽美观;其七泥色多变,耐人寻味。由于紫砂壶制作精巧,适合文人雅士和社会民众,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引起了人们对紫砂壶的极目注重,中国是陶瓷生产大国,陶瓷品种门类众多,但由于紫砂的独特制作工艺,在一个具体的产品上有姓名记载的陶瓷艺人以紫砂艺人最多,如时朋、董翰、赵梁、元畅和李茂林。时朋之后的时大彬万历时人,善制小巧玲珑壶,影响极大。当时与时大彬齐名的还有李中芳、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根、蒋伯奎、陈用卿、陈信卿、闽兽生、陈光甫、邵盖、邵二孙、周后奚等。万历后的名家还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成云从、沈君盛、陈辰、徐之音、项不损、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薛轩、郑子侯等。他们所制作的各类紫砂壶当时已属珍贵,传至清以后更甚,典型的作品有《水仙六瓣方壶》《八瓣菊花壶》《扁鼎足盖圆壶》《如意纹三足圆壶》《僧帽壶》《方壶》《仿古虎谆壶》《圆珠壶》《束竹圆壶》《扁方壶》《水平圆壶》等。至今已罕为珍见,但留给后人的确实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也为宜兴的陶文化积淀了深深的底蕴。



励方  张岳民



明代的紫砂壶造型多以方形、圆形、筋纹式为主,线条简约,壶体偏大多提梁,平实质朴。清代初期的紫砂壶造型与瓷器一样,出现了专供宫廷皇家使用的精雕细琢的宫廷壶,多以自然形与几何形为主。另有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紫砂壶造型款式增多,附加装饰也增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制上没有多少创新。



紫砂器的胎质具体的说就是砂料。不同时期的砂料有着不同的砂质,而不同的砂质呈色肌理都是不尽相同的。明代紫砂使用的砂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这是当时的炼砂淘洗技术相对落后而造成的。

据有关资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数为20—30目,清中期为50—60目,近现代为100—120目。目数低,颗粒粗,孔隙度大,用手指弹击,声音沙哑、发闷。明代的砂壶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气,表面失光。清代砂料细腻润泽,也显示出古朴的意趣。由于经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会有一层光亮面,如同古代硬木家具,年代久远自然而然地产生光亮面一样。



创制砂壶的成型工艺,各个阶段都有不同之处。这些外在的因素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的凭据之一。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在书体上,明代都为楷书,到了清代早期楷书、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




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手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晚明时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处有时也会这样处理。



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仅将壶放在窑中套烧,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内壁薄厚不一。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故胎质较为疏松。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捋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也有制壶大家仍然坚持以手捏制为主,技艺炉火纯青,一般匠人不能望其项背。近现代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细如膏泥,干脆而不润泽,里外极规整,手感极轻。注浆成型的紫砂壶需用较多的黏性土掺和砂泥,实际上紫砂的比例已经很小了,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具有任何艺术性,充其量是黏土与砂泥的混合物。


福道堂紫砂微信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