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首页

现代制壶名家裴石民,有“陈鸣远第二”之称

2019-05-10   名家风采

       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云庆,又名裴德铭。宜兴蜀山人。著名紫砂艺 人。早年习艺,艺成后擅制仿古紫砂器,颇负盛名。善制水丞、杯盘、炉鼎等器,造型典雅别致,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尤以仿真果品最佳。有“陈鸣远第二”之美誉。成熟期间精品之作,以中小件为主,以古器作借鉴,以超凡的构思,能放能收,简繁匀称,既能作典雅脱俗的光素茗壶,又能作千姿百态之花货茶具,风格清秀不俗,技艺精湛严谨,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为紫砂历史上求新求变,求精求妙,精而少,少而妙,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

       裴石民有“鸣远第二”的称号,是二十年代之后,裴德铭改名石民,仿古作品大获成功,壶界时人对其技艺的肯定和赞誉。裴石民在姐夫江祖臣家里学艺,江祖臣要求石民从基本功练起,特别是要练好他的一手技艺"狮球浮雕"。

  石民一则年纪小,贪玩性重,二则对整天练《狮球》乏味,特别是江祖臣被人接到沪上去做仿古生活,去做"鸣远"作品,一做总要三五个月。裴石民不肯做花功夫、要求特别高的茶壶,而喜欢弄小聪明,拿姐夫家里的样,捏个花生、荸荠什么的,不一心一意做《狮球》。一年过去,竟没有做出象样的《狮球壶》来。

到第二年,江祖臣开始严格起来,一见石民所制的不顺眼的壶坯,二话不说,拿起就摔,摔掉后叫石民重来。石民老是觉得委屈,找姐姐诉苦,找父母撒娇。江祖臣越发认真,教导石民"手艺练好才有饭吃"的道理。


现代紫砂壶现代制壶名家裴石民,有“陈鸣远第二”之称


  江祖臣发现石民人机灵,好小聪明,就顺势利导,不强求石民学制《狮球壶》了,而学他高兴做的、有兴趣的仿古杂件、仿古尊、鼎炉之类作品。裴石民以为自己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兴趣特别高,练得也特别起劲,往往做得连吃饭睡觉也忘记。

但到客商来验货,验到是石民做的,客商眉头直皱,丢下这样的话:"下次还是这样,就不要了。石民这才懂得姐夫兼师傅"生活做好才有饭吃"这句话的份量。慢慢地,石民开始懂事,用心做。

  用心记,用心想,用心临摹师傅的作品,并时时找毛病,找不足,做不好的作品不要师傅摔,而是自己摔,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由师傅摔壶到自己摔壶,对裴石民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裴石民第一次被邀到上海,是在民国六年。年方25岁的裴石民在当时还是个晚辈,还不在古董商邀请之列。而既是他姐夫又是他师傅的江案卿为人倔强清高,看不惯上海客商的脸面,借故推辞。年轻的裴石民既想到外面见见世面,也想出去磨练一下自己的技艺,就自告奋勇随客商到了上海。可以说这一步的迈出对裴石民日后在紫砂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一个关键的转折。

  裴石民到上海后在古董商那里第一次有幸见到了紫砂史上最著名的高手之一——清康熙年间陈鸣远的真迹。陈鸣远(1622-1735),宜兴人,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他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极具开创性,所制自然型茗壶及仿古器皿造型多样,妙精古趣,艺术成就代表了一个历史时代的高峰。经对陈鸣远作品的反复观摩,开阔了裴石民的艺术眼界。在对陈鸣远作品“天鸡壶”、“凤首壶”等作品摩制中,也充分展示了裴石民的艺术天赋,摩制的过程也使他的技艺功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后,裴石民在高手林立的紫砂艺人行列也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步挤身于名手之列。 

    崭露头角后的裴石民,开始有机会和一些名人雅士交流切磋,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一些精彩的历史作品,而最让裴石民痴迷的依然是陈鸣远的像生类作品。此后裴石民仿制陈鸣远形态各异的古壶、古尊、古鼎、古瓶、古盆,或仿像生类瓜果菜蔬,均能细腻逼真、惟妙惟肖,技艺之精湛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达到高峰期,闻名行业内外,影响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师傅江案卿以及陈光明等紫砂名手,在紫砂界赢得了“鸣远第二”的美誉。


福道堂紫砂微信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