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首页

宜兴紫砂壶在中国茶具行业的文化发展

2019-02-28   紫砂文化

宜兴古称阳羡,其西部、南部为丘陵山区,风景迷人,气候适宜,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茶区。早在西汉时期,杨雄的《方言》中就记载,当时有人专门到阳羡买茶,东汉时汉王曾到宜兴“课童艺茶”。《桐君录》记载:“西阳、武昌、晋陵 皆出好茗。”晋陵是常州故名,其茶出宜兴,表明在东晋和南朝,宜兴茶已成名茶。至唐时,阳羡茶更成为贡茶。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武德三年(六二〇),宜兴的紫笋茶已作为民贡而进献朝廷。明代周高起《洞山岕茶系》记载:“唐李栖筠守常州日,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遂置茶舍于罨画溪,去湖泭一里,所供岁万两。”


阳羡茶成为唐代第一贡茶,并且在宜兴设立最早的贡焙(现今宜兴还有据 此为地名的“茶局巷”)。卢仝在他的《走笔谢孟 谏议寄新茶》(即俗称“七碗茶”诗)中,以“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盛赞阳羡茶。阳羡及周边地区成为唐代最重要的茶区。


文人参与紫砂工艺宜兴紫砂壶在中国茶具行业的文化发展

菩提   吴建平



考古发掘印证了文献中关于紫砂壶的记载,一九七六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出土的紫砂陶残器,器形以壶为主,年代可以上溯至北宋中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紫砂壶实物。据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记载,最早做紫砂壶的是宜兴金沙寺僧人。“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阳羡茗壶系》随后又载,儒士吴颐山读书于寺庙中,侍童供春习得僧人制陶法,并开始在壶上署名。紫砂工艺的兴起与发展与七千三百年宜兴制陶历史有很大关联,也得益于宜兴得天独厚的地理土壤条件,也与社会饮茶风气变化、宜兴盛产茶叶息息相关,更与文人参与紫砂工艺密不可分。


在中国传统陶瓷发展的历程中,文人士大夫参与设计和制作,使产品融注了古代精英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逐渐向精致和高雅的方向发展,审美价值得到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文人士大夫作为 工艺美术的消费主体,影响其制造和生产。在宜兴紫砂的发展演变历程中,经过历代艺人的努力,发展了非凡的工艺技术,但历代文人的参与起了关键作用,将紫砂从注重实用性发展至实用基础上的艺术创作,为紫砂工艺开拓了文化发展方向。


福道堂紫砂微信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