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首页

制壶艺人创作出佛教题材的紫砂作品

2019-06-13   紫砂文化

唐人饮茶之风,最早是由僧家开始。“茶禅一味”的典故,正是取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谒语“吃茶去”。佛教中人崇尚饮茶,茶的清身养性与禅的静虑修心有共通之处,正是品浮沉人生、悟涅盘境界。


而传说中紫砂文化的萌芽,也是由僧人开始。当时的宜兴人民生活困苦,一位云游僧人指点大家发掘“富贵土”,让人们以紫砂泥致富,生活得以改善。陶都人民不忘这位僧人的恩泽,称他为“始陶异僧”,为其矗立起雕塑来纪念。


在僧人的点化下宜兴人开始以紫砂制器,但是最初并不是制壶,而是做缸、坛、罐等日常用具。直到明代的正德、嘉靖年间,一名叫供春的小书童才在宜兴金沙寺中,向一位寺僧偷师并研做了第一把紫砂壶——供春壶。


追根溯源,无论是指点发掘富贵土的云游僧还是有份创始第一把紫砂壶的寺僧,佛教人士对于紫砂壶的创始可说是功德无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紫砂壶的诞生。紫砂文化绵延数百年至今,与茶文化、佛文化的交融也愈加深厚。在几百年的传承过程中,更是不断有制壶艺人创作出佛教题材的紫砂作品,给紫砂文化注入充满智慧的禅学思想。


范泽锋佛教题材紫砂壶制壶艺人创作出佛教题材的紫砂作品

唯勤  范泽锋



现代制壶艺人中,范泽锋是一位以创作佛教题材紫砂壶为主的名家,波若壶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整体造型以佛教的莲座为范本,壶底是一圈金线,线上是用描金工艺绘制的莲花瓣,里面则是十八罗汉,其主题十分鲜明,也表达了一种淡泊明志的心境。


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作有“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的禅诗,说明了茶与禅之间的奇妙关系。而紫砂壶作为茶具中的一份子,向来也与儒释道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器”的形式承载着“茶禅一味”的无穷妙趣。


福道堂紫砂微信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