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首页

朱泥壶历史上外销欧洲的“红色瓷器”风潮

2019-12-26   紫砂文化

要认识朱泥壶的署款文化,首先要了解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朱泥虽根柢深植宜兴,但个性活跃,每于域外带动风潮,如十七世纪中叶起,外销欧洲的“红色瓷器”。朱泥器所鼓动的红色流行风,每每引起欧洲、日本、潮汕、台湾陶人以各种方式加以临摹仿制,进而启发了当地的壶艺、茶风。


朱泥壶产于宜兴,制于宜兴,殆无疑问,但在历史的冥冥安排中,她有点像是王昭君,先后被派去欧洲、日本、南洋等地进行文化输出。既要踏出国门,远嫁异域,那东南沿海的港口如厦门、汕头自是必经之路。这条始于明末,从江苏宜兴、上海到福建、广东沿海的“红陶之路”几经兴衰,也造就了宜兴朱泥壶与闽南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远因。工夫茶区之所以特别崇宜兴所产朱泥小壶,除了她的殷红胎色象征吉祥喜气,也因朱泥不宜独制大器,恰恰符合工夫茶壶“宜小不宜大”的概念。


朱泥壶朱泥壶历史上外销欧洲的“红色瓷器”风潮

菊蕾   张伟



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朱泥宝记》,向世人列举出了100多件朱泥壶,件件红润娟秀、精微细腻,而在此前或此后介绍紫砂壶的书籍中则把清代朱泥小壶归于“古壶”一类。

这种至今在闽南地区还时常出土的朱泥小壶,是清朝鼎盛时期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是东方古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而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朱泥壶,首先是以壶体小为特点,这是对紫砂历史的一种典型的传承。

第二,虽小但形制丰富,突出文巧与精致。

第三涌现出了惠孟臣、徐恒茂、惠逸公、陆思亭、张君德、潘仕成、邵柏原等一批名扬百年的朱泥艺人,以他们的名字称谓的朱泥壶如“孟臣壶”、“恒茂龙蛋”、“逸公壶”、“思亭壶”、“君德壶”、“潘壶”等等,世代传诵。


紫朱泥壶朱泥壶历史上外销欧洲的“红色瓷器”风潮



朱泥小壶造形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六点:一是壶体较小,体高多在5厘米—8厘米之间,也有10多厘米的,腹径远大于壶底高,容量约在100—300毫升之间,也有在400毫升左右的;二是壶底多为扁矮的梨形式或扁鼓形,口沿以下呈四十五度左右的直斜线纹下垂至腹中部,至最大腹径处急收,无肩或肩部不明显,最大腹径位于中部与下部之间,正立面成正三角形;三是均采用平底或卧足,卧足内圈以圆孤修足;四是多用压盖式,蘑菇状纽,纽中均有气孔;五是圆把,把内呈椭圆形,也见圆形,还有的把是外侧圆内侧平;六是直流,曲流、弯流(曲再曲者谓之弯)并见暗接处理,壶口与流、把的上点平呈一直线。而把、流离壶轴心的长度通常是把长于流0.5厘米间,构成了对称的体形和明确的中轴线,重心降在全器的下部,卧足的处理增强了重心下移的效果,腹以下作适度的内收,控制了中心的高度,增加了生动感,使造形安而不呆,稳而不重。


朱泥壶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凝结着茗壶艺人一生对造形艺术的追求就顺理成章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06年5月25日,宜兴紫砂陶制技艺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道堂紫砂微信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