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紫砂知识
听到众多壶友联系我们福道堂的紫砂销售顾问,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手中有一把大师的壶,可以帮我看看真假吗?”其实,紫砂壶的鉴别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非得要领者不可为,今日份的小福就和大家简单谈谈这件事。
谈到识别紫砂古壶的真伪,真的就如同鉴定书画,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美学素养,其次还要经常观赏某些名家杰作,并进行多方交流。例如,可多探讨和了解某些名家制壶的风格形制,技巧手法,艺术擅长,使用原料泥色的习惯性,印章的规格特征,从而把握关键性的依据,逐渐积累识别真假的经验。在任何一种艺术行当中,一个有所成就的佼佼者,一定会有他在艺术和技巧两个方面的独到之处和过硬功夫。这些内在的气质,就是所谓名家的个人风格和韵致。一件真正完美作品的灵感,形、神、气、态须贯通一气,这也是作伪者轻易不能够模仿的。
鉴别紫砂壶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能以貌取壶
面对古壶,不能仅凭外观武断下结论。唯有从壶的时代背景、造型、落款等诸方面仔细辨认,才不易受骗上当。
紫砂壶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时代特征。明代造型高雅朴拙,简洁而较少装饰。清前期造型丰富奇特,注重装饰,加彩、堆塑等各逞其能;清后期造型趋向简化,注重在壶身雕刻诗词书画,突显出文化内涵。而各时期的时代特征,则以当时的名家代表作品为主脉。
如清代陈鸣远的作品,旧时曾有“海外争求鸣远碟、宫中艳说大彬壶”之说,故仿制牟利者层出不穷。购壶者在遇到名家代表作品的时候,不能被一些表面上的东西所迷惑,而要善于观察作品外形上那些微妙的地方,尤其要用心体会壶体与附件交接处和过渡处的匠心,并通过表现形式挖掘其深刻的艺术内涵。
2.要抓住时代特色
从明正德年开始到清末的400余年,虽然出现了不少紫砂制壶名家,但随时代演进,每一时期的作品都有其时代特色。例如,明代制壶只重型制、质地,且均为素色无彩。因此,只要壶身加上色彩(据传壶身加彩始自清雍正时代),即可肯定不是明代古壶。其次,陈鸣远首开紫砂壶盖内用印的先河,所以,壶盖内用印的真古壶,便可断定是陈鸣远(明末清初)以后的作品。
又如清道光年间,名家朱坚首创以金属(锡)包壶,并用玉石制作壶嘴、壶把。所以,壶身上镀锡或包铜,即表示此壶必是道光以后的作品。
3.以出水孔数辨识
所谓出水孔是指壶腔通壶嘴的孔数。以出水孔的单复数,也可断定古壶的真伪。例如,民国以前,出水孔一直是独孔,以后才逐步出现了多眼网孔。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仿自日本的向壶内凸起的半球形网孔。若藏家遇到一把印章为陈鸣远的古壶,而出水孔呈网眼状则不必再分辨其印章真假,仅凭出水孔形状便可断定此壶之伪。
4.要注意观察包浆
长期使用过的旧壶,外表很自然地产生一层被称为精光内蕴的光泽,亦称为包浆。这是久经茶叶滋养和人手盘玩而渐渐透出来的。壶的传世时间愈久,包浆也就愈深沉。有包浆之古壶,其外表的茶渍或尘土,只须用布轻轻擦拭,就会出现一种被行内人称为包浆亮的光泽,而且越擦越亮。此外,从古壶的泥质工艺也能辨识其真伪。
新壶做旧常常是先将壶的外表用极细的砂纸打磨,然后将壶放入浓茶汤中浸煮,等茶渍侵入后再打蜡上油。此种速成包浆外表多少有些不自然,光泽发贼、火气较大。此种做旧之壶常因包浆不匀而弄花壶面,使人有脏乎乎的感觉,让人看了感到烦躁。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壶身,还可发现打磨的刮痕。用手抚摩,壶身不像真包浆那么滑润爽适,反而感觉发涩。此外,真包浆附着性极强,已与壶身融为一体,而速成包浆则一刷就掉。
5.从落款的甲子年辨真伪
或许一般人都不会去注意到这一点,但这却是辨识作品真伪的一项利器。其实,我国自古多用夏历表示年代,即以干支纪年。干支是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而成,每六十年循环一次,称为一个甲子。明清时期,艺人的作品均以甲子年表落款。壶谜在购买古壶时,在对该壶的制作历史背景、风格、特色或作者的习惯详加了解后,还需仔细察看作品的落款形式。
紫砂壶的款识是由镌刻逐渐发展到用印钤款的。用印钤款也是紫砂壶艺术走向完善的一步,是中国古文化与传统艺术的结晶。好的紫砂款识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印章大小要适宜。用印钤款,理当视作品的大小而相应配置。
第二,印章形式要善择。印式变化有致,才能与作品的整体艺术美相得益彰。
第三,铃印位置要得当。一般用印在壶底、盖内和壶把下,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第四,风格要协调。做工精细的作品宜用娟巧秀丽的印章,朴实奔放的作品宜用粗犷老辣的印章,而端庄稳重的作品则宜用方正平稳的印章。
第五,钤印轻重要适宜。钤印时应注意平整,用力均匀,不可深浅不一。
第六,印章制作要考究。紫砂款识印章的制作者最好是篆刻名家,若再懂得紫砂艺术则是上佳人选。
看到这里,是不是也觉得,紫砂壶鉴别这条路,很远,很长,很深啊!!!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