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首页

紫砂壶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重要时期及艺术风格

2017-05-16   紫砂知识

    紫砂壶从诞生至今,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了解了这些,就把握了紫砂发展的脉搏,对学习紫砂文化尤其是鉴别古壶有很大的帮助。

 

    草创期

    草创期为16世纪以前,即从北宋中期到明代万历年间。这一时期,紫砂陶器刚开始出现。此时的制陶工匠根据紫砂陶土的特性,吸收历代制陶经验,逐渐发明了“捏塑法”、“打身筒”、“镶身筒”的基本成型方法,甚至还借用造缸的模具辅助成型。这一时期的紫砂陶器因原料不纯、淘练不精、混于缸瓮陶窑附烧等原因,成品较粗糙,色泽较单一,陶器表面多有“飞釉”和“火疵”的现象。到草创期的后期,紫砂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与传统的日用陶器慢慢分离,成为独立的工艺体系。历史文献所记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正德年间的金沙寺僧和供春。   

 

【徐秀华《供春》】

    第一期

    第一期是指从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早期,大致相当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初。这段时期,紫砂壶的生产空前繁荣,紫砂壶艺术得到初步发展,出现了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壶大师。同时,紫砂壶的成型方法已经成熟,壶式千姿百态,特别注重筋纹形壶的制作,这种风气延续到18世纪以后。


【王芳《菊蕾》】

    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的名家,他们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将紫砂壶列入工艺美术品的行列,奠定了紫砂壶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特殊地位,代表人物有时大彬、徐友泉、陈仲美等。

 

    第二期

    第二期是指从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即从清代康熙到乾隆晚期这段时期。第二期是紫砂壶造型全面繁荣的时期,装饰风格也发展到极致。这段时期内自然形壶、几何形壶、筋纹形壶和小圆壶(它是后世水平壶的前身)都有烧造,筋纹形壶开始被自然形壶所取代,自然形壶较受欢迎。


【史爱民《蝶恋花》】

    同时制壶工匠十分注重器面的装饰,除了明代的镌刻书法留铭外,泥绘、加彩、浮雕、堆泥、搅泥、磨光、施釉、贴花、镂空、包漆等装饰手法数不胜数。这一时期制壶成就最高的当属陈鸣远。

 

    第三期

    第三期是指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末,大致相当于清嘉庆到光绪时期。第三期是紫砂壶与文人气息结合最完美的一个时期,文人的参与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提升到顶点。这个时期文人和制壶工匠共同创作,在壶上镌刻书画之风盛行,增加了紫砂壶的文化意蕴。


【王俊锋《井栏》】

    这一时期,壶的造型比较简练,因此为文人在壶上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陈曼生、杨彭年。

 

    第四期

    第四期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大致相当于光绪后期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紫砂壶的发展起伏不定,因受战乱影响,几欲停滞。在这段艰难的时期内,紫砂壶的发展也有不少亮点。如紫砂壶的生产更为商业化,壶上开始印有店号标记,装饰以复古风格居多,多次荣获国际大奖。自然形、几何形、筋纹形和水平形四类茗壶大量产销,精心制作的高艺术性的紫砂壶逐渐减少,佳作锐减。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程寿珍和冯桂林。


【王六初《水平》】

 

    第五期

    第五期是指20世纪中叶至今,即现当代。在经历多年战乱之后,新中国政府大力组织恢复紫砂壶生产。自然形、几何形、筋纹形和水平形四类壶型继续生产,并出现了新的品种,仿古和创新兼备,在装饰上出现金银丝镶嵌等新工艺。


【范泽锋《国泰民安 威震八方》】

    改革开放之后,新烧制技术的诞生和紫砂壶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得紫砂壶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产品大量出口,形成了庞大的产业群。第五期的代表人物有顾景舟、蒋蓉等。

福道堂紫砂微信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