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首页

紫砂壶款识的发展历程

2017-08-28   紫砂知识

    紫砂壶的款识与其他陶瓷制品的款识不尽相同,独具特色。一把不具款识的壶,看上去使人感到很不完整,价值不高;虽具款识,但款识不美也会使人感到这把壶欠缺文化内涵。历代制壶高手、陶艺名家对印钤款十分讲究,它涉及到制作者的文化艺术素养,这种壶外功夫是壶艺的组成部分。 

    纵观紫砂壶款识的发展历程,它既与紫砂陶的演变紧密相连,又与当时的书法篆刻同步发展。大体经历了由毛笔题写、竹刀刻画到用印章钤印的演变过程。

 

    从传世的历代紫砂名壶看,见诸于实物的最早是明代万历年间时大彬所制的时壶供春壶是没有款识的,钤有供春二字的壶,皆历代紫砂艺人所仿制。明代四大家董翰、 赵梁、元畅、时鹏目前皆无实物资证。李茂林史载以原书记自己的作品。明代流行刀刻款识。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载: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请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鉴赏家用以为别。意思是说,时大彬请人用毛笔预先题写在紫砂胚体上,在紫砂壶将干未干时,自己用竹刀在胚体上依毛笔的提顿转折逐笔刻画。其后熟练,竟自行以刀代笔,不再请人落墨,赋予款识以个人风格,以致别人无法仿效,并因而成为历代鉴赏家鉴定时壶的重要依据。

    从传世紫砂器上观察,明代紫砂艺人中除时大彬外,尚有李仲芳、徐友泉、陈信卿、沈子澈、项圣思等一批壶艺名家刻画署款。以刀刻署款必须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和较高的悟性,而一般工匠很难达到。当时宜兴紫砂艺人中有一部分人自己写不了字,只得请人落墨镌款于是就有工镌壶款的专门人才,如明代的陈辰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请他镌壶款的人很多。因此许多作品虽出自不同艺人之手,但所镌壶款均由一人为之,给历代鉴赏家们带来不少困扰。


    明代紫砂壶刻款字体流行楷书,多为竹刀所刻。竹刀与金属刀刻款不同,易于鉴别。竹刀刻款泥会溢向两边,高出平面,留有痕迹;金属刀刻款是在泥平面以下。明代紫砂壶的制作者和定制者大多把款识放在把下、壶腹、壶底。清代以后落款的位置较明代又多了几处,有盖上、盖内、流壶嘴)下等部位,但以盖内、把下、壶底最为常见。刻陶者多在壶腹镌刻后落款,并成为当时乃至现在制壶落款的一种模式。明末清初店号的印章款大都落于盖上,盖内多为工匠、监制者、定制者的印款。工匠的印款有只印一名款的,也有一姓一名两个印款的。监制者多为一个印款,同工匠款分列于盖内两侧。一般只有工匠的姓或名款落于流下。大凡与紫砂器有关的人或单位都有可能在壶底镌刻款,如制陶者、定制者、监造者、店号、纪年、地名、记事等。

    大约到明末清初开始逐渐流行印章款。据考许晋候的《六角水仙花壶》壶底有许晋候制篆文圆印,是目前由刻款改用印章的较早实物,此壶现藏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不过这个时期的紫砂艺人刻款和印章还是并用的,如惠孟臣、陈鸣远制的壶。孟臣壶一般是在诗词或吉祥语章之下镌刻惠孟臣三字。陈鸣远可能是最早把书法篆刻艺术施展于壶上的第一人。他的印款浑朴苍劲,笔法绝类褚遂良,行书款识鸣远二字,时人赞其有晋唐风格。鸣壶一般是刻款与钤印并用,且大多是放在一起,这也反映出由刻款向钤印过渡的特点。陈曼生承袭了陈鸣远的路子,在紫砂壶史上他首次把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于壶上,曼生壶因壶铭和篆刻而名扬四海。曼生壶的底印最常见的是阿曼陀室方形印,仅少数作品用桑连理馆印,而阿曼陀室是专用于曼生壶的印号。

 

    清代印章款和刻款共存,但印章款使用得比较普遍,文人雅士撰铭则用刻款。由于用刻款要求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一般工匠很难达到。紫砂壶日益被时人喜爱,刻款速度不能适应批量生产的要求,因此刻款也逐渐被印款所取代。

    印章款识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瓦当形、葫芦形等不同造型的阴阳文印。紫砂茗壶用印多为两方,为底印,盖在壶底,多为四方形姓名章、斋号;一为盖印,用于盖内,多为体型小的名号印。有些茗壶,在壶的把脚下也用印,称为脚印。清代有不少作品有年号印,如大清乾隆年制类印,还有用商号监制印的,如“吉德昌制陈鼎和制等,此类印鉴民国时期颇多,这一时期款识多集中镌于盖上、盖内、壶底,成为当时流行趋势。


    在壶盖上镌款的茗壶一般都是普通茗壶,极少有精品佳作。紫砂壶的印章款多数为阴刻,钤在壶上变成了阳文。但阴刻的图章敲打在半干的泥坯上如果用力过小,字的顶端刀痕往往难以显露,只有用点力才可以将印章的全部刀痕打印出来。所以即使是同印章,打印力度不同的印痕,根相同,字尖却是不尽相同的,这也给紫砂壶款识真伪的鉴定带来不便。

福道堂紫砂微信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