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4
紫砂文化
宜兴,是中国最享有盛名的古茶区之一。早在汉朝便有“阳羡买茶”和汉王到茗岭“课堂艺茶”的记载,表明宜兴早在2000多年前已开始招收学童,传授茶叶生产技术了。
到了唐代,连皇帝也喜欢宜兴名茶。据查考,阳羡茶正式列入贡茶在唐肃宗年间(757-762年),是由陆羽推荐而开始的。明代学者周高起在《洞山岕茶系》中写道:“唐,李栖筠守常州日,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芳香冠世产,可供上方,遂置茶合于罨画溪,去湖一里许,岁贡万两。”
唐皇还专派茶吏太监到阳羡设立茶合、贡茶院,专管督茶、品尝和鉴定。当时,皇帝规定,阳羡茶分五批进贡。第一批紫笋茶限清明前通过驿道陆运到长安。地方官必须快马日夜兼程送往京城,赶上朝廷祭祀宗庙的清明宴,即李郢《茶山贡焙歌》中所描写的,“十日皇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这就是当时的所谓“急程茶”。唐朝京城长安,距宜兴有4000多华里,“急程茶”要用快马每日夜行400里的速度飞送京城。阳羡茶的名贵可想而知。到唐武宗年间(841-846年),贡茶数量增加到1.84万斤。
古人饮茶,最初是将茶的青叶煎煮,其味浓涩,需加食盐、香料、薄荷、枣子等各种调味品中和。唐、宋以饮粉茶为主,元代以后才普遍用茶叶。在饮茶方法上,有所谓“饮”和“品”之说。“饮”在现代人常称之为喝,主要是解渴提神;而“品”的意境深,包括鉴别优劣,欣赏品味,所以要细啜慢饮。宋代还流行一种“斗茶”,又称“茗战”,连皇帝也乐于此事,宋徽宗曾著书加以记述。无论是饮还是品,都要有好的水来煎煮。用泉水煮的茶,味醇、形美、色翠。古人认为煮茶的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在唐代,宜兴的金沙泉也成为贡茶时必须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据说,当时金沙泉是以陶都特产的紫砂水瓶(古称雅壶)为容器,由水路专程运往京城长安。
有了好的茶叶、好的泉水,还得有好的茶具。一套精致的茶具用来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确实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唐宋前系煎煮茶汁,茶壶为金属制器较多,且以“金银为优”。唐代推崇越窑,即浙江青瓷茶具。
之后,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就异军突起,成为在各种名瓷之外别树一帜的茶具。宋代大诗人苏轼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的美称,即茶美、水美、壶美,惟宜兴三者兼备。
苏轼饮茶有三个很高的要求:茶壶一定要是紫砂提梁壶;茶叶一定要是阳羡唐贡茶;烹茶的水一定要是金沙泉。金沙泉醇厚甘美,传说同样一担水要比其他河水重两斤。所以,苏东坡经常派书僮从蜀山到金沙寺去挑水。日子一久,书僮苦于往返劳顿,从半路的鼎山就取水回去。可是鼎山的水烹的茶,苏东坡一尝即能分辨出来。他为了要饮到用金沙泉烹的茶,就想出一个法子:事先和金沙寺老和尚商量好,备了两道不同颜色的竹制桃符,一交老和尚,一交小书僮,并关照小书僮去金沙寺取水,必须同老和尚调换桃符。这样,小书僮没法偷懒了。
紫砂壶不仅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彩淳朴古雅的特色,而且还有特殊的功能,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加之使用的年代越久,器身色泽就越发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也越醇郁芳馨,甚至空壶里注入的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香味。
科学分析,紫砂壶确有保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耐寒耐热。紫砂陶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属半烧结精细陶器,表里都不施釉。它既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又有一定气孔率;盛茶既不会渗漏,又有良好的透气性。总括起来有五大特点:第一,紫砂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第二,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增积“茶锈”,所以空壶里注人沸水也有茶香。第三,便于洗涤。日久不用,难免异味,但内积茶锈无需除去,可用开水烫泡两三遍,浸没在冷水中,然后取出,泡茶原味不变。第四,冷热急变性好。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砂质传热慢,提握抚拿不会炙手。第五,紫砂陶质耐烧,冬天置于高温火炉炖茶,壶也不易爆裂。海外有人称紫砂壶为“无毒餐具”,经常使用它,会延年益寿。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