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首页

紫砂器上的中国哲学(装饰、款识、功能篇)

2017-03-22   紫砂文化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贯以形,器成载道。紫砂器上的中国哲学,灵韵生动,旨意遥深。

 

    装饰·雅致

    紫砂器装饰手法多样,有雕塑、镂刻、泥绘、贴花、印花、加彩、上釉、描金、包锡、陶刻等。以陶刻为例,内容有诗词、书法、金石博古图案、山水人物、折枝花卉等,这方面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也最为集中。诗词或清新雅丽,或含义隽永;书法飘逸潇洒,篆隶真草、碑拓、法帖各体皆备;画面意境深远,有远山近水、写意画鸟、传神人物。诗情画意的有机交融,为紫砂增添了无限魅力。

 

    “诗人吟白雪,才子步青云是明末著名陶人陈用卿所制大圆壶上的陶刻,字体如流风飘雪,自由洒脱,展现出陶刻者的自信与神采,也展示了那一时期紫砂陶刻的水平与风貌。

 

【束群《韵味》(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束旦生刻绘)】


    清中范述增制、二泉刻四方锡包壶上有铭文:汲古绠修弗与世易沉浮,不仅书法俊秀,含意也令人深思。汲古,即学习古代的知识学问,也指学习古人所具有的精神;绠是打水的绳;易是改变。这句话断句很有意思,它可以是设问:汲古绠修弗?与世易沉浮。也可以是陈述:汲古绠修,弗与世易沉浮。《论语·微子篇》中,耕地的老人劝子路不要跟着孔子到处奔波,老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社会纷乱就像滔滔的洪水四处流泄,谁又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易,还是弗易?独善其身,还是众醉我亦醉?这可能是千百年来纠结在儒者心上的终极疑问。在中国哲学中,儒家被认为是入世哲学,提倡仁义礼智信;道家与佛家则引人出世,提倡无为与无我。然而儒家也并非一味入世,相反,表现在紫砂壶上的更多是避世隐逸之想,如何如玉川翁,松风煮秋水曳杖看云生,自得清净退,等等。究其原因,这矛盾的心态来自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饮茶玩壶实在是一件闲雅之事,无关权谋智斗、勾心杀伐。可以将疲惫的身心自现实困境中抽离,仕途受挫、壮志难酬时尤其如此。文人钟爱紫砂并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紫砂器作为寄情之物,高朋满座时可以助兴,消沉郁结时可以遣怀,可玩可赏,还可私人定制抒发胸臆。

【王立芬《柿圆》】

 

    紫砂器上也常出现道家格言。如清虚毓神方知静者深。道家提倡致虚极,守静笃,虚静是万物生长的条件。而民国大洋桶壶上的天地为炉,沧海为池,领略真趣,洋溢化机。虽是指说茶事,却有庄子《逍遥游》天人合一的气度,表现出中国人气象宏大的宇宙观。

 

    民国年间铁画轩出品方形笔洗上所刻知白守黑,语出老子《道德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大意为:心中是非分明,却不炫耀而甘于昏昧,为人处事保持混沌,此为天下楷模,常德没有偏离,可归于无极之境。

 

    佛家也有类似观点。《阿含经》中佛说:“……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连大彻大悟具有无上智慧的佛,都不与世间人争是是非非,无怪乎陈曼生会在他的箬笠壶上题刻那句著名的壶铭:笠阴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看来曼生是深谙此道的。

 

【私人杯/长石釉】


    中国人的含蓄是出了名的,讲究言形有尽而意味无穷,延伸到紫砂装饰上也是这样。紫砂器上常见暗八仙图案,以八仙所使用的法器代表八仙,见物不见人而人物自现。清代华凤祥制加彩汉方壶,绘一老者与童子立于松下,童子甚至连眉目也没有,不著一字却活脱脱表现出《寻隐者不遇》(唐贾岛诗)的情境: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

 

    款识·理趣

    紫砂器上还有一类文化元素值得欣赏,便是款识和印章。早期的紫砂器款识较少,藏界流传着无款胜有款之说,因早期陶人不善书写,在与文人接触过程中受到影响,文人作画写文必钤盖印章,名章闲章趣味无穷,紫砂艺人受此感染,对自己的作品有自信和自豪,落款也即成为常态。落款使得原本在封建社会不入上流的紫砂陶人因其制器流传后世而至不朽。

 

    紫砂器上的款识有许多种类和样式,大致可分:人名款,地名款,堂斋号,商铺厂名,纪年岁时,诗词吉句,劝世箴言,以及寓意丰富的图案花纹、吉祥文字等。这些款识或钤或镌,或绘或塑,或单一或组合,分布于紫砂器的特定部位,捧器在手一一识别,颇耐寻味。

 

【胡洪明《福运连连》】


    文人定制器一般多钤堂斋号,如澹然斋清德堂阿曼陀室愙斋等,仅从字面就能反映出定制者的性情追求。堂斋号一般为主人自制,文人钟情于金石篆刻的非常多,如陈曼生、吴大澂等,他们的印章都是自己亲手篆刻,个人风格十分明显,欣赏起来也是各有趣味。

 

    “顺时听天闭门即是深山花径缘客扫等底款具有很浓的禅味。清中曾流行组合款,两个印款上下连用,上方圆形是地名款,下方方形为作者款,表示天圆地方之意。

 

    晚清冯彩霞制作的莲子壶上有一底款: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可再往,出自《朱子家训》,意为做任何事都应当留有余地,得意之时尤需谨慎,不能一味干进。言外之意:再进则易招致失败。《朱子家训》是宋明理学的产物,宋明理学是由先秦儒家发展变化而来的新儒家,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是一位饱学之士,专治程朱理学,他的父亲是明末学者,因抵抗清军失败城破而投水自尽。朱柏庐受此影响,一生隐居乡里教书授课,朝廷多次征召,他坚辞不应。朱柏庐和他的父亲,都在用人生践行宋明理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黄丽萍《南瓜》】


    清中晚期紫砂壶上格言款大多出自《朱子家训》,一件清代直筒壶的壶底镌刻为官心存君国六字,原句为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读来已感朱柏庐一腔正气,令人钦佩。紫砂壶上钤这样的底款,多半因人定制,意在时时提醒。定制者应是严于律己之士,又或是为了规劝轻狂不羁的人而有意为之。

 

    抗战胜利时,宜兴紫砂名人唐凤芝制作过胜利壶和国光壶以志纪念。国光壶的底部钤有观国之光四字印款,出自《周易》卦,爻辞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有观察、观摩之意;光,有风土民情、风物景致之意。此卦大意为:观察邦国的景物民俗,明礼见性,效力于王廷。拿到1946年来说,抗战刚刚胜利,时局百废待兴,大家都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振兴祖国。似这类款识富于理趣,并不因时代变迁而过时,对今人犹有警醒与激励作用。

 

    功能·致用

    紫砂器经世致用,其质真,其工妙,其型朴,其饰美,其用善。物也有精神气韵,可与人交流,花可解语,紫砂亦能会心。所谓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紫砂器为人的生活增添诗意,可养生可怡情,有些人爱壶爱到痴迷就是这个原因。

 

【孔小明《含苞待放》】


    世事无常,任何事物都面临改变,就紫砂器来说,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历史上每一时期的紫砂器制作都有创新,随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要求而发生变化,但并非每种创新都能被传承。明末清初有漆雕、满彩、炉均,清中期有包锡,晚清有双身筒式,这些创新都只流行了一时,如紫砂史上的流星。虽然满彩、炉钧符合皇家审美,锡包刻绘为文人钟情,却都因影响实用功能而遭淘汰。那些既不影响实用又增加美感和文化底蕴的创新被保留下来,成为新的传统,如泥绘、贴花、陶刻等。由此可知,易俗尚新,传世贵用,紫砂创新须遵从实用为本原则,实用是紫砂器的第一要务。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所以紫砂器制作不应专注于追求精准,而忽略神采。宋代瓷器为行家激赏,不在于精致而在韵致。日本制陶尤其不追求完美,宁愿略有瑕疵,不去巧夺天工,认为这才自然,才是人做的东西。佛家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做壶也是如此,道法自然,才能得真神韵。

 

【杨喜雨《洋桶》】


    不同的人对紫砂器的要求不同,茶客需要茶器,鉴赏家要艺术品,文化人要精神寄托,投资者要保值升值……作为紫砂器的制作者如何看待紫砂器,是至为关键的问题,它影响着紫砂陶业的发展走向。是将紫砂看作谋生的手段还是人生的实践和艺术追求?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陶艺家是德艺并重之人,他有建功济物之心,他的创作就是他人生的反映,他制作紫砂器凭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智慧与情怀。
福道堂紫砂微信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