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1
紫砂工艺
紫砂陶刻,最初见于清朝初年,当时是各个制壶的艺人为了铭刻款式作记所采用的方法。后来随着壶身的发展,紫砂陶刻丰富了起来,在制壶艺人的巧妙心思下,它渐渐融入了金石、文学、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集文人、陶工、文工的智慧结晶为一体的艺术收藏品。
紫砂坭制成坯,易于刻划。艺人用竹刀尝试过,然坯之干湿程度要恰到好处,砂之粗细也大有讲究,难以把握,因此紫砂陶刻一般用薄刃快口之尖刀刻划。刻石章用平口钝刀,且印章体积小,印面平整,一般以石就刀,石转刀不转;而紫砂坯体,有平面,而更多的石弧面且体大易损,一般只能以刀就坯,捻管转刀为紫砂陶刻最具特点,最基本的刀法。紫砂陶刻表现的内容很丰富,主要以传统中国书画为题材,倾向於简约,清逸的,具文人意味的内容,这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乐于并习惯欣赏的。
《香山九老》 杨喜雨
陶刻的用刀之法,是在坯体上体现刀法的痕迹,以运力的自然、轻重、快慢,线条的粗细,运刀起落准确,明书朴质,一气呵成,且需上下、左右、前后顾盼,气韵生动,更得具备有楷、隶、篆、草各种书体的基础。画亦需掌握花卉、山水、人物、金石等基本技法。
捻管转刀法最适宜在紫砂上表现书画,能保持紫砂古朴、典雅、清逸的风格;能体现紫砂醇厚、朴素,隽永的意味。因此,薄刃快口尖刀,捻管转刀是最具紫砂陶刻特点的而区别于其他材质雕刻工具与技法。
陶刻艺术的特性是用各种刀法来表现线条的粗细和力度的刚柔及墨的韵味,在紫砂坯体上巧妙运用指、腕、肘各部分的力量自如地刻画,章法构图、方圆曲直、刀路的交叉诸多变化,以表达出作品的整体意念及思想感情。
陶刻的表现技法丰富多彩,双刀正入法(指刻底子)即先用墨稿,后循其迹面用刀,技法上讲究运行自如,不留痕迹,行刀时刻画到底,顺刀、逆刀交替运用,不拖沓松弛,不滞刀,轻重深浅恰到好处,最主要的是不能走稿,把书画的意蕴丰富地表现出来。单刀侧入法(俗称空刻)一般不易掌握,它要有书画、金石、文学修养功底。
《三足春意》 杭杰
好的空刻制品,制作者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及艺术素养,并且需要有双刀正入法的熟练基础,有扎实的运刀技巧。要达到较高的境界,就必须胸有成竹,意在刀先,未落刀时,构思布局已成,下刀准确而洗练,一刀起落都必须注意笔画的起势收势,全神贯注,一气呵成,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干净利落,胆大心细。这样刻出来的作品方能从刀中见神采,刀下见神韵。这种刻法,刀痕明显,锋芒毕露,气势磅礴,奔放雄浑,犹如书法中的狂草,画中之写意,刚劲挺秀,回味无穷。
紫砂陶刻是一般人不易介入的艺术。一个陶刻家先要具备相当高度的技艺修养、书画水平,又要熟悉紫砂坭性,加上薄刃快口尖刀,捻管转刀法的掌握难度,不经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锻炼、体悟是很难深入和把握其内涵的。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