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首页

紫砂在欧洲的名字

2017-01-09   紫砂文化

    在南京博物院与台湾成阳文化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紫玉暗香紫砂珍品联展上,蜀山窑址考古队队长杭涛和台湾成阳文化基金会执行长宋信德透露了两大紫砂考古研究成果:明清时期,蜀山窑采用独特的斜坡半地穴式直焰龙窑;“YIXING”18世纪已成为出口欧洲红色陶器的代名词。业内人士认为,这两项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当时宜兴紫砂在全球陶瓷领域独树一帜的地位。

 

    从2005年起,南京博物院与有关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宜山市蜀山窑址进行了中国陶瓷考古史上的首次紫砂窑址考古发掘,共出土紫砂、均窑等文物、标本3万余件。


    在紫玉暗香紫砂珍品联展上,南京博物院将出土的文物标本、50件馆藏精品、全省各地出土的数百件紫砂器和台湾成阳文化基金会珍藏的外销紫砂器一起展出,清晰展示了紫砂器发展的历史原貌。


    杭涛说,通过发掘和研究,考古队目前已基本掌握了蜀山窑址陶器产品的种类、制作工艺和时代风格特征。通过考古发现,蜀山窑址采用了斜坡半地穴式直焰龙窑,独特的半地穴式和窑炉边的台阶状匠台,是明清宜兴窑的独特之处。


    杭涛认为,半地穴式窑不仅节约了修建成本,而且可以增加龙窑密闭性,提高烧成质量,而台阶状匠台则为窑工们提供了必要的休息场所,体现出人性化的修筑理念。


    这种筑窑方式在当时绝无仅有,充分展示了宜兴陶工的聪明才智,也证明了宜兴陶瓷烧成技术在当时已处于领先地位。


    据宋信德介绍,18世纪,欧洲兴起一股持续近百年的中国热,一切中国品位的东西都风靡欧洲,其中包括紫砂。

    最初,紫砂在欧洲各国的名字叫“YIXING”,也就是宜兴的音译。很显然,这与紫砂的产地有关。随着宜兴紫砂在欧洲各国盛极一时,在德文、荷文、法文、英文等一些文献中,“YIXING”直接取代“terra sigillata”(意为古罗马深红色陶器)一词,成为诸多出口欧洲红色陶器的统一名称。由此可见,宜兴紫砂艺术在当时已经拥有崇高的地位。


    宋信德说,翻开近300年的欧洲制陶史,处处体现着宜兴紫砂器对欧洲瓷器发展的启迪。1672年,荷兰利用当地陶土及技术,首先生产出类似“YIXING”的红陶茶壶。德国一批炼金师也受命仿制“YIXING”,并掌握了贴花、镂空等技巧。这也是宜兴紫砂器为欧洲陶瓷史、艺术史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福道堂紫砂微信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