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首页

重阳节与壶友共话“老”人“老”壶

2018-10-17   紫砂文化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通常登高、赏菊、吃重阳糕,同时感恩敬老,为老人送上一份深深的祝福。


在这样的日子里,很容易想起紫砂历史长河中的“老”人、“老”壶。他们创制壶型,将自己对紫砂壶的理念、思考融入设计创作,并最终将自己的名字变成一种紫砂壶的“符号”,永远留在紫砂史上。“老”壶的生命盛载着历史、文化和命运,一代又一代地流传着。


供春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一位小小的官员书童供春,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姓名会为紫砂壶带来那么深远的影响。那年他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寺中的一位老和尚会做紫砂壶,他就偷偷地学。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的花纹。


烧成后,这壶非常古朴可爱,一下子名满天下,人们都叫它供春壶。小书童供春成了中国紫砂文化史上开创性的人物,被称作紫砂壶的鼻祖。



思亭

思亭壶为清代紫砂名家陆思亭所创,器形简洁大方,为后世人纷纷效仿。陆思亭自幼学制壶,十二岁时已名声大噪。他主要制作手工朱泥梨形壶为多,后因制作得以领悟,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


思亭壶身如葫瓢,弯嘴自腹向上胥出,圈把秀丽,高虚盖与壶口相切,呈一完整的器体。圆形球钮,的脚明显,干净利索。圆包底,整器均用明接处理手法。思亭壶亭亭玉立,清秀俊雅,壶式俊挺,伫立茶船之中有若蛟龙昂首,气韵出众。



潘壶

晚清名仕潘仕成,因生意交际往来需要,经常到宜兴订制紫砂壶。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这一壶型被称为“潘壶”。更由于闽南人以潘氏为荣,所以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有潘氏之荣华富贵,渐成传统。


潘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成为当时书斋雅供,风尚已极。



君德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君德式”乃因壶工张君德而名。呈鼓腹矮梨形,三弯流朝天,圆环把,截盖圆珠钮,捺底,底款以行书刻满篇“诫子书”。

晚清时期,东瀛煎茶道盛行,外销日本的紫砂茗壶类颇为畅销,但满刻名篇文章之甚为少见。因为壶型底部落款为君德, 这些名款甚至沿用几朝,以至于后人直接以名款来称呼其壶。



石瓢

石瓢,古称“石铫”,这个称谓直到顾景舟先生援引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开始,才变为“石瓢”正式沿用下来。石瓢壶在历代大师的承袭变化之下,有非常多的种类,但最为著名的是景舟石瓢和子冶石瓢。


“景舟”即是紫砂大师顾景舟,“子冶”是瞿应绍,字子冶,最善画竹,兰柳亦工,兼能书法篆刻。子冶石瓢形制为杨彭年所制,子冶铭刻,后人都以子冶石瓢为经典款。景舟石瓢和子冶石瓢在造型上略有不同,气韵各异,相较而言,子冶石瓢更加俊朗,景舟石瓢更加柔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这些“老”人与“老”壶名已经浑然一体,他们虽已千古,这些带有他们名记的壶却不断从后世制壶艺人手中诞生,延续新的生命。


福道堂紫砂微信

福道堂紫砂官方微信

fudaotangzisha

长按复制微信号 · 关注即享好礼